
黃河號子:
沿黃人民的勞動法寶
這是由黃河號子傳承人、中牟河務局職工劉東東喊唱的一段黃河號子。黃河號子是我們的先民在與洪水的抗爭中,一起勞動、共同協作,漸漸形成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曲調。
黃河號子是勞動號子的一個分支,實質上是一種在緊張、繁重,需要協作和指揮的集體勞動中喊唱出來的民歌。從號詞來看,內容多取材於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地方戲曲等,地域性文化特色非常明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號子在黃河岸邊傳唱不息,成為沿河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謂沿黃人民的勞動法寶。
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工種,黃河號子也相應分成諸多類別,大體上分為埽工號子、河工號子、船工號子、硪(wò)工號子與搶險號子。

埽工號子是河工捆拋柳石枕時為統一力量喊出來的號令,需要在最短時間內靠河工有節奏的爆發力,將數噸重的樹枝包裹著石頭的混合體推入到大河中的出險位置。
船工號子是黃河船工在操作船隻與風浪搏鬥時喊唱的號子。根據操作環節的不同,船工號子又分為撥船號子、行船號子、推船號子、拉篷號子、爬山虎號子等。
硪工號子是沿河群眾修堤築壩時,用硪夯實頂部時喊唱的號子。硪工號子名目繁多,大多是根據其使用架勢得名,有一掂一打節奏緩慢的老牛號,有沾地就起動作急促的流星號,還有節奏更加舒緩的定板號……
搶險號子則是黃委職工和沿河群眾從事打樁拴繩、捆枕拉繩、推枕入水等搶護險情時喊唱的勞動號子。據老一輩河工講,黃河南岸的勞動號子分為流星號、老牛號、定板號、葷腥號、巧挖號五種。其中,流星號簡潔明快,老牛號則氣定神閒,定板號先慢後快,葷腥號是男人間相互揭短逗樂,巧挖號以豫劇、道情的唱腔即興現編的號詞,特別是最後一個字的甩腔,很有韻味。

黃河勞動號子作為一種民間口頭藝術,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以前,在緊張、繁忙的黃河搶險一線,在河道、堤防水利設施修建工地,常常可以聽見高亢激昂、此起彼伏的號子聲。
然而,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改變,黃河號子的生存土壤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今,黃河防洪工程建設的技術手段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傳統的搶險場面和修堤築壩的方法逐漸淡出歷史舞臺,還能準確記住黃河號子內容和喊唱方法的老一代河工已屈指可數,很多號種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新一代治黃工作者中,聽過黃河號子的本就不多,感興趣並會唱的更是鳳毛麟角。黃河號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面臨“後繼乏人”的尷尬局面。
值得慶幸的是,當前整個社會開始重視保護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更是全社會的共識。
近年來,包括黃河水利委員會在內的相關部門正在加大對黃河號子的保護傳承弘揚力度。黃河號子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歷史淵源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審核丨陳銳
監製丨樊弋滋
統籌、責編丨羅景月
美術設計丨王子月
作者丨張元一
校對丨王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