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又是一個丹桂飄香的9月。2007年9月,山東濟寧學生趙相康懷揣著貴州大學錄取通知書踏上前往貴陽的求學路,經過三天兩夜的漫長等待,貴州以極為神秘的姿態呈現在他的面前。

從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到目之所及盡是山川林立的自然風光,從傳統文化豐厚的孔孟之鄉到民族文化多彩的神奇之境,貴州給趙相康帶來的新鮮感不言而喻。對他來說,貴州的山水人文像是他的一場奇幻漂流:既充滿期待又充滿未知。

因學習攝影專業,趙相康在大學時期就將鏡頭對準貴州。黔東南的苗侗風情,安順黃果樹瀑布的雄偉和屯堡人家的淳樸,遵義紅色文化的傳奇,六盤水三線建設的動人故事等等,猶如一顆顆文化種子埋在他的心底。

直到2014年,趙相康成為貴州日報報刊社的一名文化記者,他的足跡逐漸走遍貴州的山山水水。攝影專業出身的他不滿足於影像的表達,十年來,不斷地鑽研學習,不斷練習用文字傳播貴州,那顆文化的種子在他的記者生涯中得到滋養,生根發芽。
“在貴州的16年,我看到貴州經濟增速一騎絕塵,貴州文化伴隨著交通和經濟的發展變得更加自信,更加熠熠生輝。”趙相康說,隨著對貴州文化的深入瞭解,文化記者這份職業帶給他的更多的是責任和感動。

不管是採寫貴州非遺人的執著與堅守還是重走長征路採寫《學黨史 行貴州》欄目,他看到貴州人骨子裡透出的是如山般堅毅、如水柔情,看到千百年來貴州文化傳承的清晰文脈,他將這些故事以文化報道的形式記錄下來。在他看來,“神奇多彩的貴州文化值得讓更多人知道。”
趙相康參與專題《老照片裡的貴州故事》的採寫。在他的筆下,攝影師彭邦卿講述的《我在1989年航拍貴州第一高樓》記錄了貴州城市發展故事,李貴雲講述的《從5分錢一次的草繩橋到享譽世界的鴨池河特大橋》記錄了貴州橋樑建設的艱辛,馮玉照講述的《難忘湘黔鐵路大會戰凱里段第一次大爆破的拍攝》記錄了鐵路建設背後的艱苦,楊安迪講述的《隴戛苗寨變遷史》則記錄下少數民族如何從貧窮走向富裕……20餘位70歲以上高齡,見證貴州歷史發展的攝影師講述影像背後的故事被他“搶救”下來,為貴州留下一筆寶貴財富。

在媒體融合時代,他不滿足僅限於用文字、圖片呈現貴州故事,還不斷地鑽研、策劃並運用新媒體和展覽等形式表達貴州文化。
今年初,趙相康聚焦貴州“四大文化工程”中的陽明文化,通過手繪長圖的形式創作長圖《陽明·問道十二境》12幅,王陽明37歲的形象在他的創作中栩栩如生,憑藉大眾通俗易懂的漫畫語言,該系列報道流量逾百萬,好評不斷。這幾天,他又忙於將王陽明在貴州悟道的故事策劃並製作成展覽和文創產品……

在此之前,他參與策劃的《梭戛故事:一個村莊的影像史》攝影展在貴州省博物館和湖北明清古建築博物館展出,從報道到策展,貴州梭戛變遷的好故事吸引了數十萬省內外觀眾走進展廳。
日復一日地行走和記錄,趙相康對貴州的情感日益深切,他感恩貴州這片真誠的土地給予他的滋養和激勵,他也正從一名新聞採寫的記錄者成長為貴州文化發展的參與者。
10年來,他把講好貴州文化故事視為己任,做到重大文化活動不缺席,重要文化報道有力量。僅8月,他就赴北京、濟南、六盤水、安順、黔東南等地採訪貴州的文化事項。他自豪說:“比起許多土生土長的貴州人,我似乎對貴州瞭解得更多。”
編輯/陳江南
二審/舒暢
三審/黃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