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古鎮靈泉——古井龍泉
何茂森
《古井龍泉》這首詩讚曰:
古井因何而掘
井樹因何而栽
幾千年清冽醇甜的井水
養活一代代白衣人
滋養一代代白衣美女
雙樹護井,一如龍,一如鳳
執拗地堅守這片井上家園
一千年,一萬年,世世代代
守護著一種信仰
佇立成一種精神
一首清新小詩,漫漫歷史長河,寫滿過往故事,無不讓人神往。平昌縣白衣場曾是那個時代孩子們心中的“大都市”,趕場是特別幸福的事情。而那幽幽深井、那蒼虯古樹,讓人心生喜歡,又有一絲膽怯。有些時候水太少、井太深,取水技巧性強、難度大,老人、婦女和兒童很少有人敢去取水的,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古鎮上仍有專門為人挑水營生的“挑夫”。
千年古城“柳州”
平昌縣白衣古鎮是全國曆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生態鎮,全國傳統村落,是全國文物集中成片最多的九個古村落之一,是川東北鑲嵌在巴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AAAA級旅遊風景區。“古井龍泉”乃白衣十景之一。
白衣始建於秦漢,古為柳州城,距今2000餘年,人傑地靈、名人輩出、人文薈萃。1964年,修建白衣信用社時,民工在開挖土石中,掘出一玉罐,內盛烏金,罐底有“柳州王員外”字樣,玉罐後被達縣農業銀行徵集收藏。1974年,白衣圈井村建“保管室”修“曬壩”時,在埋藏於土的石料中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有“柳州市堡子區鳴鳳街”字樣,石碑現為白衣一教師收藏。白衣,古稱“柳州”,最為考據佐證的是在白衣上游風灘電站附近的黃家店發現一塊石碑,碑上刻有“柳州界”三字,準備移往他處未果,後因建大壩被淹沒。
巴河水上“高速”
古鎮因“水”而生,也因“水”而盛。從秦漢一路走來,古漢中大道縱貫白衣古鎮,巴河繞城而過,上溯川陝,下注合川、重慶,是水上交通樞紐,也是周邊區縣儀隴、巴州、通江、閬中水上運輸咽喉,自古就是大商埠,就在於它水上交通方便,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如同今天的陸上“高速公路”。白衣上碼頭有對聯曰:“密密麻麻上下碼頭忙上下,熙熙攘攘東西鋪面買東西。”還有永言乾錢莊舊址等,也反映了當年商貿十分發達的繁盛景象。
古井“龍泉”故事
白衣古鎮人稠地密。早年古鎮飲水困難,加上“香酒坊”酒耗水量頗大,到河邊取水十分勞苦。一天晚上疲憊不堪的張太夫人夢見一老者,白髮飄飄,近前將龍頭柺杖在鎮後的窪地上輕輕一點,說:“這裡有水”。張太夫人正想問個究竟,恍惚間,老人竟化作一條金龍消失在萬道霞光之中。張太夫人十分詫異,於是擇日開井,離地三丈時,果然有兩股清泉從龍嘴石上汩汩湧出。大家喜出望外,加緊施工,不過半月,鑲就一口水井,取名龍泉井。其水清冽甘甜,冬暖夏涼,飲之沁人心脾,令口角生津,回味悠長。汲此泉釀酒,自帶清香,風味獨特,不同尋常,飲者莫不交口稱讚。
平昌縣白衣古鎮古井龍泉舊貌

從此,古鎮人飲靈泉水,喝靈泉酒,白髮垂髫,熙熙而樂,一派祥和景象,人才濟濟,壽星輩出,被譽為“高壽鄉”“才子鎮”。白衣籍人吳翰林在雲南為官期間,聽京城來的一位同僚敘述了這個奇特的故事。這個“靈泉”故事驚動了清朝皇帝,於是皇帝派出一位欽差到白衣微服私訪,瞭解民風民情,見這裡山環水抱,雲蒸霞蔚,風光旖旎,江流清可鑑人,如淑女沉靜溫柔。江風徐來,漣漪微動,沙灘碧草叢生,人跡罕至,一群白鶴或飛、或遊、或棲,怡然自得。如此露天雲霧飄渺之間的天成佳境,儼然讓人置身於世外。留連間,見兩個老叟在綠草茵茵的沙灘上捉蜻蜓玩耍,不知為什麼爭吵起來,一老叟嘟噥著:“你欺負我,我要向爺爺告你,叫你捱打。”欽差覺得奇怪。暗想,這兩個都這把年紀了,爺爺該是多大歲數了,想上前問個究竟。隨兩老叟來到府上,見堂上一老者鬚眉皆白,鶴髮童顏,天庭如壺,極似南極仙翁,熱情留住莊上。欽差想解開高壽之謎,明察暗訪,處處留心。
一天清早,欽差來到“龍泉”井畔漫步,偶見兩胖乎乎的兒童在井畔嬉戲,怡然自樂,忽見有人“撲通”一聲掉到井裡,欽差吃了一驚,欲上前搭救,卻無聲無息。正在詫異間,忽然發現井壁石縫間擠出兩個碩大的何首烏來,其藤蔓纏絡在井畔老黃桷樹上,參差披拂,蒙絡搖墜。青藤碧葉間,綴滿小黃花,其上蜂蝶嗡嗡翻飛,偶爾晨風一縷,花蕊紛紛掉入井中,泛出陣陣幽香。頓時醒悟,噫,原來如此。何首烏有駐顏怡色,輕身延年之功效,上了一二百年的何首烏便可“成精”。於是告諭地方,在此建香酒坊。一時商旅如雲,聞香下馬,舍舟登岸,求一沽為快事。
古井世代“留香”
“靈泉釀酒,好水煮魚。”如今古井也是舊貌換新顏,清泉自流,讓人流連忘返。《平昌縣誌》雲:“明未清初,民間習慣釀醪糟、酊缸酒,境內以白衣小角樓小酢酒著名”。此為小角樓酒的歷史最早淵源,其前身就是當年的“香酒坊”,而今“小角樓酒”,馳名中外。“龍泉”井水滋生涵養了白衣系列美食。“水生魚,魚生宴。”“白衣全魚宴”尤是白衣特色美食之最,名揚巴蜀。其中,白玉魚湯為“白衣全魚宴”之冠,色澤乳白,肉質鮮嫩細滑,堅實脆嫩,富含微量元素和較高的粗蛋白;水煮魚,辣而上口生津,麻而留香不木;蒸魚,色澤微紅滋潤、香氣濃郁,細膩鮮嫩;油炸魚,肉酥皮脆、香辣爽口。
附
白衣古井賦
一口古井,源自秦巴。千礪萬難,越巖穿罅。辭溝壑之清流,留溪澗之牽掛。止白衣而擎山樑,吐龍涎而汩地下。潤一域沖積沃土;育古鎮璀璨文化。
吳氏先祖,宜黃移根。汲此甘露,農商聚沙為塔;沾此靈氣,耕讀點石成金。篳路藍縷父子,進士翰林仲昆。四十八乘官轎,十州八縣政聲。古井神奇,嚴寒溫生霧靄;清泉玄妙,三伏涼若樾蔭。臨井鑑心而心若止水;以泉浴德而德行自箴。忠孝名成梓里,廉節譽滿清廷。王公貴胄題詞勵,五代帝王御筆旌。
若夫井之瑞氣,其勢勃勃。古鎮生態,其華灼灼。船筏擊舷而歌,漁耕逐日而作。學子名播禹甸,商家財富豐碩。儉樸練就勇銳,勤奮鼓起囊橐。古井府第蔭字,天時地利人和。古鎮一旦再輝,必譽“三山五嶽”。
有詩曰:古井秦巴根,東川獨不群。年年夏未涸,歲歲冬何冷。甘洌譽千家,清瑩進萬門。百載興衰事,水鑑更分明。
特別提示
作者:何茂森(巴中文史專家)
供稿:平昌縣地方誌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