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基會與中國合作 惠及發展中國家數百萬兒童

每年11月20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兒童日,今年的主題為“童享友好世界,點亮兒童未來”。今年世界兒童日期間,中國49個市、縣用象徵兒童友好的藍色燈光點亮當地標誌性建築或社區,以表達人們對實現兒童權利的承諾。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以下簡稱“兒基會”)駐華代表桑愛玲向中國各城市和合作夥伴們表達了感謝。

近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主任黛博拉·科米尼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說,兒基會與中國政府合作,在(中國以外的)17個發展中國家實施了19個由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資助的項目。這些項目惠及數百萬兒童,為兒童生存、發展和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持,特別是為那些“偏遠地區和人道主義環境中的兒童”提供了支持。

“青海試點”啟發了其他地區的行動

兒基會是聯合國下屬機構之一,成立於1946年,目前在超過191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實地工作,致力於“幫助最脆弱的兒童與婦女,不論其身處何地,為其帶去希望與機遇”。兒基會與中國已開展了40多年的合作,項目遍及全國多地。

今年8月,黛博拉·科米尼開啟擔任兒基會東亞及太平洋地區主任以來的首次訪華行程。其間,她與兒基會政府合作伙伴進行了友好會談,並強調兒基會期待與中國政府繼續合作,共同促進中國以及世界兒童的福祉。

科米尼表示,雙方合作在多個領域取得了成就,包括加強新生兒及嬰幼兒保健服務、促進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為教師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教師加強能力建設、提升兒童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確保兒童獲得保護與福利服務、消除兒童面臨的多維匱乏,以及兒童的用水、環境衛生、個人衛生和營養等方面。

青海是兒基會在華合作開展項目的重點省份。此前,青海項目主要聚焦於降低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以及改善應急響應等方面,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進展和積極成果。目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致力解決青海仍面臨的相關挑戰,如減少可預防的兒童死亡、加強兒童早期發展服務,並積極應對兒童公共衛生領域的新挑戰。

此次訪華期間,科米尼在兒基會駐華代表桑愛玲陪同下,專程到青海省走訪氣候智慧學校和健康項目。

新建的氣候適應性廁所和相關技術給科米尼留下深刻印象。在當地,兒基會與中國農業農村部合作,設計了具有氣候復原力、性別敏感性和殘障包容性的試點環境衛生設施。

這些設施配備具備創新性的氣候智能技術,如太陽能加熱、節水系統和人糞尿液資源化系統。科米尼說,它們不僅外形美觀,而且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對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當地氣溫可能低至零下20攝氏度,所以很有必要為這些廁所配備暖氣。”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兒童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為兒童提供抵禦氣候變化的服務是兒基會在整個地區的重點工作。科米尼表示,青海試點設施啟發了中國國內以及其他國家的相關行動。

其他國家越來越有興趣從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學習經驗

科米尼曾在兒基會設在多個國家的辦事處擔任代表等高層管理職務,這些國家和地區大多屬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蒙古、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等國。

“通過這些經歷,我親眼看見了發展中國家之間合作應對共同挑戰、為兒童帶來改變的巨大潛力。”科米尼說,2023年是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最後期限的中點。兒基會堅信,投資於兒童是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佳途徑。

科米尼認為,對兒童的投資是各國政府可以作出的最佳投資之一。例如,在最年幼兒童的學前教育上每投入1美元,就會給社會帶來10倍的回報。這些投資提升了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和復原力,為整個地區的長期發展開闢了前景。

“兒童早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窗口期,投資於這一時期對於確保每名兒童實現其最大潛能至關重要。也是因為這一原因,高質量兒童早期發展服務比以往更加重要。”科米尼表示,兒基會一如既往地為最弱勢的女童和男童儘快提供更多支持。

科米尼表示,其他國家越來越有興趣從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學習經驗。作為南南合作工作的一部分,兒基會長期致力於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期待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夥伴關係,將兒童置於發展合作的核心,並利用創新和技術的潛力,為最弱勢的兒童,包括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需要幫助的女童和男童帶來積極影響。

青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發揮關鍵作用

在科米尼看來,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最多樣化、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裡既有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也有10個國家處於世界上最欠發達的國家之列。

“整個地區的兒童仍在努力應對新冠疫情的長期影響,如學習危機、初級醫療保健和疫苗接種服務中斷造成的健康問題,以及焦慮和心理健康挑戰的增加。”科米尼說。

另外,本地區女童和男童遭受氣候災害的頻率是其祖輩的6倍,他們面臨多重威脅,如海平面上升、持續時間更長且更加劇烈的熱浪——“這對兒童來說可能是致命的”,以及更加頻發的洪水和山體滑坡,這些都威脅著兒童的健康和福祉。

“儘管兒童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我們也擁有改變現狀的機會。”科米尼說,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也是一個成果顯著和擅於提供解決方案的地區。例如,整個地區的兒童入學率不斷提升,小學入學率達到約90%。越來越多的兒童受到保護,免受可預防疾病的感染,在嬰幼兒時期死亡的兒童越來越少。

“通過共同努力,我們有能力改變這些女童和男童的生活現狀。”科米尼介紹,兒基會正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開展實地工作,與各國政府和合作夥伴共同努力,改善優質社會服務的可及性,“在此過程中,中國及東亞和太平洋區域的青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發揮關鍵作用”。

“青年能帶來全新的視角,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推動社會進步。”科米尼表示,兒基會認識到年輕人在推動積極進步、促進創新和發展方面所擁有的力量,主張為提升他們的社會經濟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平臺和投資。

在科米尼去過的許多地方,年輕人分享了他們的種種想法和熱情,以及對更公平、更平等世界的願景。她表示,全世界有近20億10-24歲的年輕人,如果他們都擁有追隨內心所需的技能和支持,“這意味著在推動社會進步工作方面,我們將擁有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