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鄭森林 吳彥儀
掌上咸寧報道
“我們這代人小時候讀書條件太苦了,留在家鄉教書,就是想讓鎮裡的孩子們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讓大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黃龍完小教師胡新苗說道。1980年,胡新苗剛高中畢業,他放棄了在外發展的優厚的待遇條件,毅然選擇回到家鄉通城,來到處於窮鄉僻地的通城縣鄉村小學任教。
教學條件艱苦,交通不便,教師工資待遇較差,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這些都沒有成為他放棄回鄉育人的原因,反而讓他更加堅定地踏上了這條艱苦漫長的鄉村教師生涯。
“因才施教,教好每一個學生”
“農村的學生很不一樣,一些孩子是留守兒童甚至是孤兒,教學上必須細心細緻,方式得有所改變。”為了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成績,胡新苗因人而異、因才施教,給每位學生制定合適的教學模式,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合理運用以舊導新、反問式、推理式、趣味型等教學方式,最大程度吸引孩子們課堂注意力,提升教學質量,這不僅讓學生們紮實掌握知識,也學的開心學的有趣。

課後的他,時常會把學習狀態表現不佳的學生叫到辦公室進行一對一輔導,對他們各自掌握薄弱的知識點進行查缺補漏、舉一反三。

“談什麼堅守和初心,其實做好備、教、批、輔、考、查等本職工作,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孩子,對得起家長,對得起社會。”成為教師的那天,胡新苗就從未違背自己任教的初心,從未停止踐行教師神聖使命的腳步。
“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孩子們撐傘”
“我們這代人讀小學的時候,學校上課的教室都是借別人家的空房間,學生們一天兩餐只能喝很稀的粥水,伙食偶爾好一點就加點紅薯,經常餓肚子,每天除了上學,還要幫家裡幹農活、砍柴、擔水。”胡新苗的上學之路跟當時廣大農村學子一樣艱苦。
胡新苗自己工作後生活勤儉節約,但他始終放心不下那些留守兒童、貧困學生,他經常地進行重點家訪。
“有因家庭貧困無法上學的孩子,當老師真的看不下去,覺得心疼,我會幫那些孩子們交學費,當時雖然學費不貴才幾塊錢,但就是這幾塊錢就可能會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
即使他每個月工資收入完全不頂家用,自己孩子讀書也只能向親戚好友借錢,來供孩子上學和日常家用。他也會竭盡所能去幫助那些困難的孩子,送在校生病的孩子去治療,幫助孩子們補課,給孩子買學習物品。
有些孩子們的家可能住山裡頭,車進不去、路不好走,他只能揹著包提著牛奶一步一步,走到困難學子家中詢問生活情況、宣傳助學政策,給予這些孩子們更多的鼓勵和肯定,跟其家長交談討論孩子成長學習的方方面面,促進家校齊心協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助孩子們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一張簡陋的木床、一個簡易拼裝的衣櫃、一個老舊的木櫃,這是胡新苗的房間。一直到現在,他的物質條件也是清苦的。他卻說“我對我的條件很是滿足,國家政策現在也是真的好,教師工資待遇的確提上來了,教學條件也是規範化、信息化、智能化了,孩子們吃得有營養、又健康,也有專門的運動場地,更不會有因為家庭原因輟學的學生了,跟幾十年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
“盡心竭力,站好最後一班崗。”
黃龍完小是麥市鎮最偏遠的小學,交通不便,多為山區,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缺少智能化教學設備和標準化活動場地,胡新苗在這所學校任教至今已29年。
“有些孩子來學校前是臉黃臘瘦的,來到學校後,長好了長壯了。”2022年初,臨近退休的他不僅是代課老師,也是學校事務管理者,主管後勤食堂。食堂菜品都是他親自到菜市場選購,後廚做飯也是他親自監督,確保孩子們吃的開心家長放心。

2022年初,胡老師在給學生們買菜的路上,被一輛小車撞到,腿部受傷,走路極為不便。“當時正是學校搬新校區的時候,需要幹活的人,胡老師不顧腿痛,自告奮勇在學校連續搬了12天教學設備”黃龍小學吳浩宇校長介紹道。2022年下半年,胡新苗老師在家中勞動不慎從3米多高的屋頂摔了下來,造成腳跟骨裂,在家休養1個月後,一直記掛著學生,不聽家人同事的勸阻,仍然忍痛堅持上講臺,給學生們授課。
“人已雖老,體質日漸下降,但從不因此消沉,反而增添信心,為黨和人民站好最後一班崗。”胡新苗從教多年,加之課程壓力較大,他早已有了脊椎咽喉疼痛的職業病,體質日漸下降,從當年剛加入鄉村教師隊伍的“青年小夥”,再到現在的“高度老頭”雖樣貌身體逐漸衰老,但他的心卻從未變老、褪色,在臨近退休之際,仍堅持帶幾門主課。“我和他幾十年老同事了,他是真的沒得話說,既代課又管後勤,一直以來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他從來不計個人得失,這真的是難能可貴。”黃龍完小何禮祥老師說道。
胡新苗先後被評為先進師德標兵,榮獲咸寧市最美鄉村教師稱號、湖北省農村先進教師稱號。“我對孩子唯一的心願,就是將來學業有成之時,能夠反哺家鄉、反哺社會,為我們的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胡新苗從1980年9月份參加工作起,任教42年累計帶班學生約1680人,他的學生裡,後來有當醫生、公務員的,有做生意的,也有同胡新苗一樣選擇教師這份使命神聖職業的。
42年,他年年如一日,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鄉村教育當中,成為鄉村教育的“護燈人”;42年,他本著良心,用心用情去教好每一個學生,成為鄉村學生的“點燈人”。已工作42年之久的胡新苗,仍然始終不忘作為一名教師的職責和使命,即使到了從教生涯的“最後一刻”,他也義無反顧、事不避難地衝到鄉村教育第一線,站穩那三尺講臺拿好那純白粉筆,用青春汗水滴灌祖國花朵,為孩子們傳播陽光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