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小寒至,年味將濃|畫說珠海非遺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

古人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小寒天寒地凍,陽氣萌動,候鳥大雁順陽氣而活動,此時出現北飛跡象;喜鵲是感陽氣萌動而築巢的留鳥,小寒開始築巢穴,並將巢門南開,以躲避北方寒風侵襲;雉,俗稱山雞,也感陽氣而發聲,小寒時節開始鳴叫。這些物候提醒人們小寒的到來,開始本節氣內的生產農事與生活等。

小寒節氣正處在“二九”“三九”期間,可以說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此時節要格外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頭部、腹部、背部和足部,還應預防呼吸道疾病。人們可以通過適當的鍛鍊增強禦寒能力。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珠海非遺項目是斗門趙氏家族祭禮。

斗門趙氏家族祭禮相傳源於宋代趙氏皇族的祭祖儀式,趙氏家族遷至珠海斗門大赤坎、南門以及新會、台山等地已有700餘年歷史。

祭禮分為春秋冬三祭、家祭及婚慶祭,除家祭外,其餘均在家族祖祠進行。其中,春秋冬三祭分別於春分、秋分和冬至日舉行。以春祭為例,春分日在祖祠正廳設置祭壇,點燃香火,擺放豬牛羊三牲及其它祭祀品和供品。待到既定吉時,恭迎德高望重的族老、有身份功名的人士、周邊趙氏族人代表、村中輩分較高的老者和執事者等進入祖祠正堂,其餘村民則在祠堂外參與祭祀活動。正堂內,主祭者移步走到先祖神位前,恭請總神主和諸神主到位,參神降神列席進食,而後依次進行初獻、再獻、三獻之禮。當中包括擺設祭品,分年齡、輩分站位,上香、跪叩拱拜、跪讀祭文、焚燒祭文、進獻糕餅、果蔬祭品、焚燒寶帛及勸食等,隨後接受祭肉,後辭神、納主。祭祀禮告成後,鞭炮齊鳴並鳴放三響山炮。祖祠前面眾村民搖旗歡呼,鼓樂隊高奏歡快的樂曲。婚慶祭除新人與賓客等敬奉祖先外,新郎則行結髮加冠命字禮,有族中長者給新人結髮,宣讀子孫千億萬代繁昌的祝詞,行加冠禮,簪花、掛紅後行命字禮,升掛字架,安放米籮。

至於家祭,傳統上有大祭、平祭之分,大祭多於每季度第二月或冬至、立夏、季秋、忌日、清明舉行,逢元旦、端午、中元、重陽、臘日、除夕、生辰則舉行平祭。如今,大祭多改為已故父母生日忌辰或四季各舉行一次,符合“存時做生、歿祝陰壽”的傳統習俗,以寄託對已故父母的深切懷念;對歷代親長的祭禮,則選在除夕、清明、端午、中元、重陽等節日舉行規模小祭祀,以寄託報恩和追思之情。

斗門趙氏家族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祭祖習俗,牢記儒家倡導的孝祖之禮和宋太祖趙匡胤“族無親疏”、“不恃富而輕貧,不恃貴而輕賤”的大訓,以規範族人的言行,促進社會和諧、祈盼國泰民安。斗門趙氏家族祭禮彰顯著強烈的教化性,通過祭祖儀式家族的認同感與凝聚力不斷得到強化,傳統上尊老敬賢的禮儀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對於當今構建和諧社會、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文字】吳楓

【海報】蔡如意

【素材】由珠海市文化館提供

【作者】 吳楓;蔡如意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