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文化的重要體現。而在飲食文化當中,每日幾點吃,每餐吃什麼,飲食有何講究,這些都是重要的內容。現代人一日三餐,早中晚都講究營養搭配均衡,可在古代並不是這樣。
古時候的人們最早是一日兩餐,而從一日兩餐變成一日三餐的過程中,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經歷了一定的過渡。
一日兩餐或一日三餐的時間點是什麼?飲食習慣的過渡又是怎樣的情況?今天這篇文章,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飲食文化的轉變過程。

飲食習慣,適應生活
現代人非常講究營養搭配均衡,也十分注意一日三餐的時間和結構。科學家提供的健康飲食圖譜上,也對早餐、中餐和晚餐的時間做了明確的規定。若不按時吃飯,可能會引發胃腸疾病。
但是在古時候,人們對於現代醫療和人體結構的認知並不深入,對於健康的生活理念也並不推崇。所以,他們的飲食習慣看起來似乎要隨意很多。
《黃帝內經》中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飢則求食,飽則棄餘。”也就是說,古人會在覺得飢餓的時候才進食,而當他們感覺到了飽腹,便會立即停止進食。

由此可見,古人的一日三餐或一日兩餐都是沒有明確時間的,至少在原始社會是這樣。人們對於進食時間的感知全部來源於自身的感受,飢餓或者飽腹感決定了人們一天當中的飲食搭配和時間。
這樣的習慣看起來並不健康,但又確確實實與那個時代的實際生產發展相適應。畢竟在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代,社會生產發展水平不高,人們每天渴求的無非是如何獲得更多的生活來源,對於生活質量的重視程度自然不夠。
到了先秦時代,每天的飲食時間終於被固定了下來。這個時代的人們講究一日兩餐,分別是“朝食”和“餔食”。早上吃的那一頓,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頓飯。

每一日太陽昇起的時候,就是普通老百姓起床勞作的時候,而這一時間段往往是在早上7點~9點。人們的朝食,便也是在這個時候進行的。
這一頓飯會為一天的勞作提供必要的能量來源,所以為了接下來的勞動活動能夠順利展開,人們都會在這頓飯上格外下功夫。不管是大米白麵還是蔬菜蛋白,只要家裡能提供上的,那麼人們都會擺在餐桌上。
一家人會共同坐在餐桌旁邊,共進朝食。雖然古人講究食不言寢不語,但平民百姓家卻沒有那麼多的束縛。所以大家會聚在一起聊聊今天各自的安排,也會約定在下午共進晚餐。

這頓飯結束以後,家中的每一個人便各自投入到各自的生活安排當中。白天是勞動的時間,所以人們會抓緊時間進行勞作,中午12:00左右的進食對他們來說也是時間的浪費。
生產勞動會持續到下午3點~5點的時間,當天色慢慢昏暗時,人們一天的生產勞動也就此停止。趁著一日當中的最後一點光明,大家又會共進餔食,這就是一天中的最後一頓飯。
當餔食結束,天色也已經完全黑了下來。遵循日落而息的觀念的人們,並會在此時開始休息,為第二天的勞動而養精蓄銳。

所以,古人每一天的工作和休息時間都是規律的。只不過由於社會固有飲食結構和習慣的影響,大家一天也只會吃兩頓飯。
這一習慣的形成,其實跟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很大的關係。
生產落後,時間嚴控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社會屬於小農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形態。在沒有商品流通的社會環境中,經濟發展因素是相當平穩的。經濟不活躍,那麼生產力發展水平也難以迎來關鍵性的突破。

所以,縱觀中國整個封建時代,即使是在社會繁榮的唐朝和市場經濟發達的宋朝,我們的整體經濟水平都是相對落後的。更不要說先秦時代,人民群眾連自己的生活用度都無法保障。
在農業社會中,農作物的種植和生產,與人類的飲食直接相關。可是由於古代農業科技尚不發達,農業種植技術也還未得到革新,甚至連農產品的種類和質量都極其稀缺,因此,我們的食物就是有限的。
在社會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除了開源,普通老百姓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節流。因此,每日控制飲食數量,一日只能進兩餐,這也是節流的一種方式。

人們通過減少飲食數量和種類來減少對農業資源的消耗,只有這樣,偌大的國度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有食可吃。
所以認真說起來,一日兩餐,也是人們在社會經濟發展落後情況下作出的生活上的妥協。
另外,古時候的能源條件也不支持一日三餐的時間分配。
若按照我們今天的三餐規劃時間來說,晚餐大約會在晚上6點~8點之間進行,有時候人們還會進一頓宵夜。可若是在冬天,6點左右的天已經完全昏黑,在沒有能源照明的情況下,人們是無法正常視物的。

所以,在能源不支持的情況下,大家只能把晚餐時間提前到5點以前。而若是晚餐這麼早就安排上,那麼中午也就沒有進食的必要了。
而且,封建時代對於時間的管控非常嚴格。統治者號召老百姓嚴格遵守日落而息的觀念,所以在晚上,統治階級設置了專門的宵禁時間。一旦聽到街道上有人打更,那就說明宵禁時間已經到了。如果還有人想要擅自進行社會活動,那國家會以相關法律規定來對他做出懲處。
在朝廷對於時間的把控之下,晚間活動少之又少。人們也就逐漸養成了一日兩餐的固定習慣,在天色逐漸昏暗時,他們就會上床休息。

當然,這只是針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的情況。社會貴族階層和統治階級,自然不必擔心能源的缺乏和糧食的緊缺,更可以凌駕到朝廷政策之上。他們若是想要進食,隨時都會有下人為他們奉上。
所以不管是君王還是王公貴族,他們有時在中午感到飢餓,便會提前吃點點心。若是在晚上感到飢餓,也可以召喚伺候的人奉上點心。
一日兩餐的固定規矩,只是平民百姓的妥協,並不是社會階級分明情況下的上層階級的妥協。而他們所吃的點心,其實也就是在為後來的一日三餐做鋪墊。

當人們逐漸意識到一日兩餐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個人勞動需求時,便會想要在可控的情況下增加進食數量。一日三餐,也就應時而生。
自上而下,發生改變
《漢書·淮南厲王傳》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貴族被皇帝廢除,他的吃穿用度自然也會降低標準。在旁邊的人為他求情時,人們提出的要求是希望他能夠按照過往的習慣,每天吃上三頓飯。只要能夠滿足這個基本的要求,這個求情也就算是成功了。
由此可見,對於漢代的王公貴族來說,一日三餐已經是固定標配了。封建社會本身就是人治社會,所以王公貴族完全可以凌駕到國家立法規則之上。別說一日三餐,只要他們想,他們隨時都可以吃到東西。

這個時候,王公貴族的日常進食時間是這樣的。早晨7點~9點,這是他們的早餐時間。中午12點到下午2點,這是他們的午餐時間。而晚上的5~7點,晚餐則會為他們供應。
總的來說,他們一日三餐的固定時間已經跟我們今天的飲食習慣大差不差了。當然,王公貴族的飲食標準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多了。
這樣的過渡和轉變只是針對於一個特定的階級來說的,下層普通百姓仍然無法享受到一日三餐的待遇。

在整個封建社會,底層百姓的生活質量都沒有得到顯著地提升。他們的食物往往會受到經濟條件極大地制約,因此一日兩餐的固定習慣,是沒有辦法輕易做出改變的。
不過,《漢書》中有提到過一樣東西,寒具。翻譯成今天的話來說,它指的就是我們吃的餅乾麵包等小點心。
寒具是平民百姓也可以享受到的食物,所以哪怕在一日兩餐的標準之下,平民百姓在感到飢餓時也仍舊可以吃到一些小點心。相對於以前極度窮苦的生活狀況來說,這已經算是生活質量的一個提升了。

這是漢代的普遍現象,而隨著時代的向後推移,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也就逐漸建立了起來。不過到了明清時期,一日兩餐的搭配又重新回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
結語:
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其實也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經濟相對發達的階層,便有機會選擇更多的進食時間。而始終處於社會下層的平民百姓,則延續了多年的一日兩餐的習慣。現在的我們之所以能夠享受到一日三餐的搭配,當然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水平已經可以滿足一日三餐的需求。因此,要提高生活質量,發展經濟才是根本措施。
參考資料:
1.《漢書》
2.《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