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能幫助更多人”

由於語言障礙和社會文化差異,海外僑胞在需要心理援助時常遇到難題。在海外,越來越多華僑華人心理諮詢師伸出援助之手,為同胞構築心靈港灣。

繼續學習

來自湖南的王粲子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地區已從事心理諮詢10餘年,提供心理諮詢及督導服務逾6000小時。

談及從事心理諮詢的初衷,王粲子表示:“大學時,在一次社會心理學課程上,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心理諮詢這個行業。這是我第一次瞭解這個行業,它好像在‘呼喚’我,讓我萌生了從事心理諮詢的想法。我開始旁聽心理學相關課程,抓住每一個學習機會。雖然忙碌,但我樂在其中。”

大學畢業後,王粲子前往美國進修,學習社區心理諮詢。“剛到美國時,我感到非常困難。在非母語國家求學,並且轉專業較晚,學業很難跟上。”王粲子回憶道,“此外,我還需要處理很多生活上的問題。”

逐漸適應海外求學生活後,2008年,王粲子取得了美國新澤西學院社區心理諮詢碩士學位。“求學期間,我偶然聽說了一名學生自殺的事件,感到沉重、難過之餘,我開始思考,該如何預防此類事件?如何治癒親密之人因此而受到的創傷?這些思考讓我覺得當時所學的知識遠遠不夠。我想繼續學習,成為更好的為他人服務的心理諮詢師。”因此,王粲子繼續深耕諮詢心理學領域,特別關注大學生的抑鬱和自殺行為,並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別完成諮詢心理學博士和博士後學業。

逐漸成長

完成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後,王粲子開始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和密歇根大學擔任心理諮詢師。“初入職場參與心理諮詢,我很心慌。那段時間,我感覺困難大於享受。”王粲子表示。

通過多次實踐,王粲子逐漸得心應手,在為他人提供幫助的同時,自己也在人與人的情感連接中得到滋養。

“曾經有一個大四的留學生向我求助,他面臨畢業,對未來充滿迷茫。剛開始的諮詢十分煎熬,他幾乎不說話,只是點頭或搖頭,好像把自己關在了屋子裡。我跟他說,我知道你呆在這個屋子裡可能感覺比較安全,但可不可以為我開一扇小窗戶,讓我能夠進去跟你交流。經過四五個月的諮詢,他才慢慢接納了我,見到我的時候會看著我的眼睛,並且會微笑了。這一點一滴的改變都讓我高興,也為他自豪。”王粲子回憶。

現在,王粲子取得了加州的心理諮詢執照,並開設了自己的私人診所。“來我這裡進行心理諮詢的80%都是華僑華人或留學生。他們面臨工作壓力、移民障礙、代際文化衝突等各方面的挑戰。我自身的經歷讓我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困境,給予他們幫助。”

相伴而行

在王粲子看來,心理諮詢不只是諮詢師為諮詢者單向地提供幫助,更是二者相伴而行的旅程。“諮詢師做的就是陪伴諮詢者在一個黑暗的世界裡面沉下去,然後再一起浮上來。有一次,一位諮詢者談到母親過世對他選擇大學專業和完成學業的影響。那次諮詢期間,他一直在慟哭。我陪著他默默地流淚,為他的悲傷感到揪心。”

王粲子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更多人提供幫助:“在海外,人們將心理諮詢看作是‘保健’,就像定期洗牙、健身,心理‘肌肉’也需要得到鍛鍊。不過,語言障礙讓很多華僑華人退縮。因此,我為他們提供中文諮詢,推出更多針對華僑華人的臨時諮詢和計劃。”

“心理諮詢,其實是一種能夠培育出愛的關係,連接著人與人、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在未來,提升自己專業能力之餘,我會繼續在社交平臺進行科普,設置迷你小課程,並嘗試翻譯一些心理諮詢相關讀物。一對一的來訪影響力畢竟有限,我希望能幫助更多人。”王粲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