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特色建築“四點金”和“朥蔸”美容功效的傳說---蝨母仙故事


明洪武初年間的一天,初夏的天氣說變就變,白天烈日當空,閃電隨著夜幕的降臨劃破長空,風雨交加,雷鳴電閃,暴雨傾盆而下,平整的稻田頓時變成澤國。依山而居的陳老漢,乘著暴雨的間隙,披著蓑衣,抗著鋤頭,摸黑到自己的田地裡巡視,當他吃力地把衝到田裡的一股洪水引到溝裡的時候,已經是二更天了。天伸手不見五指,他伴著滾滾的雷聲,藉著天上的閃電,跌跌撞撞地往家裡摸。在離家約十步遠的地方,被一個橫躺在地下的人絆了一跤,整個人就壓在這個人的身上,鋤頭拋出去老遠,陳老漢嚇了一跳,順手摸一摸這個人的腦袋和鼻子,雖然六月雨水如冰霜,這個人的腦袋滾燙,鼻子還在呼吸。他顧不得去找丟失的鋤頭,敲開自己的家門,喊出老伴和兩個女兒,把地下的人抬回家。吩咐老伴先熬一碗薑湯,再熬一鍋稀飯,自己動手為中年人換了一身幹靜的衣服。何野雲喝了薑湯,一口氣緩過來了,一鍋香噴噴的稀飯就著甕底的老菜脯,一會兒就吃得底朝天。陳老漢問其姓名,他只答了一句“相逢何必要相問,野鶴閒雲任逍遙,你就稱我何野雲吧。” 便又倒下昏昏睡去。

一直睡了兩天兩夜,何野雲醒來,為了不連累陳老漢,便謝恩告辭。陳老漢對何野雲說:“您有病在身,如不嫌屋破家貧,就多住幾天,有我吃的就有您吃的,等身體復原後再走。”陳家的兩個女孩也熱情挽留,何野雲只好留下。陳老漢的大女兒十六歲,二女兒十四歲,兩個女兒模樣兒俊俏,但因為家貧,居住的屋子又潮又暗,大女兒癩痢頭,二女兒渾身溼疹,俗稱“粗皮”,只有八歲的兒子,生得眉清眼秀。何野雲養病其間,陳老漢的兩個女兒端茶送水,熱情周到,在逃亡的生涯中,何野雲又一次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一天早晨,大病初癒的何野雲到屋前散步,順便了解四周的環境,放眼一望,風景秀麗。但見陳老漢的屋子雖破,但依山而築,面前的稻田一望無際,稻田的盡頭,一條如練如帛的大江向大海奔流而去。時值初夏,天地間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何野雲信步往江邊走去,站在岸上,回望遠處的群山,起伏連綿,逶迤有致,像一朵含苞欲放牡丹花。面對這大好風水,何野雲吃了一驚,陳老漢的家,竟然端端正正地建在牡丹花的上面,這是一塊陽居的寶地,得此居者,其子女美貌而富貴,只因房子蓋得不好,牡丹不能怒放,鎖不住富貴之氣。這需要修建房子,引紫氣東來,沐浴上天的甘霖,滋潤含苞欲放的牡丹花。何野雲頓悟,陳老漢的女兒為什麼一個“癩痢頭”,一個“粗皮”。

第二天,何野雲叫陳老漢的大女兒燒了一鍋開水,在山坡上的皂角樹上摘了幾個成熟的皂角,加上家裡的茶籽枯搗碎後煮成湯,讓她洗頭,還吩咐今後洗頭就用這種皂角、茶籽枯湯水洗。又到後山採來幾種鮮花煮成湯,讓陳老漢的二女兒泡浴、洗臉。伸手在破襖裡摸出半兩碎銀,讓陳老漢買來十幾擔貝灰,說自己閒來無事,要幫陳老漢把房子自修一修。於是何野雲把北面的窗封掉了,朝南的大門改寬了,屋子的南面和東面都開了窗,填高和加寬了大門前的土埕,在屋四周蓋起了一人多高圍牆。圍牆往外傾斜,東面開了一個和圍牆一樣傾斜的如意門,進了如意門,才能走進向南的大門。老實巴交的陳老漢望著傾斜的圍牆和歪斜的如意門,哈哈大笑地說:“老何,看您手藝不錯,可砌出的圍牆歪歪歪斜斜,經不住一陣風雨”,何野雲回答說“這斜圍牆和歪門閭一百年都不會倒的,盜賊難以逾越,從裡面又很容易翻出去”說罷,後退幾步又往前一衝,藉著圍牆的坡度,輕輕地翻過牆頭,穩穩地站在牆外。如今潮汕人有很多歪門閭和斜寨牆的傳說和遺蹟,都是出之何野雲之手。

幾天後他又從山上找來一種肉質植物,植於圍牆的四角,告訴陳老漢,這種草藥叫“朥蔸”也可用其粘液貼鬢與梳頭,抹頭擦臉,既可防白髮與脫髮,又可用它柔潤肌膚。這就是今天流行的一種叫蘆薈的草藥,美容效果得到愛美人士的一致認可。早在明代以後,潮汕人喜歡在自家庭院種的“朥蔸”,潮汕少年臉上長青春痘,老人們用朥蔸汁往他們臉上抹,反覆幾次,幾天之後居然光滑了。很多人都認為蘆薈是八十年代以後從日本、美國引進的。其實“朥蔸”這東西,自從明代何野雲種植以後。不管滄海桑田,風雲變幻,潮汕一直有人在庭院種植至今,“朥蔸”在潮汕從沒有斷過香火。只是近幾年種的人越來越多,每戶人家都種好幾盆,除了用於美容之外,一些新品種還被用來食用,這是後話。

再說安定下來以後,何野雲每日幫助陳老漢拾掇菜園,教陳老漢的孩子讀書寫字,指導姐妹倆用鮮花護膚美容,用含有皂甙的皂角、茶籽枯潔發、護髮,使陳氏姐妹倆獲得了健康、自然的美。閒來無事,一壺米酒,幾味潮汕小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兩個中年漢子推心置腹逃亡的生活也悠然自得。日月如梭,一晃已過數月,陳老漢的兩個兒女的“癩痢頭”和“粗皮”早已痊癒,出落得長髮飄逸,肌膚柔潤,楚楚動人。

忽一日,何野雲稱要到外地訪友,披上破襖向陳老漢辭行,臨別對陳老漢說“您兩女將為大戶人家媳婦,能為您置田蓋屋,置田可矣,但切不可因蓋新厝而離開此屋,此屋蓋在牡丹花地,‘牡丹花開,母儀天下’。為我所蓋,您便是國舅爺,是我所修,要慢約一個甲子六十年,此花大約百年之內開放,汝曾孫將為國舅。雖汝等雖居破廬,但換得代代美女,世世富豪,也將換得子孫方圓千里帝王居。”並敦敦告誡,世代要用皂角、茶籽枯洗頭,用鮮花泡澡,用“朥蔸”護理皮膚,以彰養牡丹的富貴之氣。陳老漢問:“何兄,您究竟是什麼人?”何野雲淡淡一笑說“我乃蝨母仙也”言必,飄然而去。

蝨母仙走後的第三年,陳老漢的兩位女兒,先後嫁與大戶人家,兩位女兒為孃家送來不少金銀財寶,陳老漢家道殷實,但記住了蝨母仙臨別的話,一直在老厝里居住。後來孫子娶一絕色美女為妻,生有一男一女。此女有羞花閉月之貌,沉魚落雁之色,終成為明朝正德年間的陳皇后,其子便為潮陽民間廣為傳說的陳國舅陳北科。皇后弟弟陳國舅晚年回家鄉貴嶼建屋,皇上恩准他按北京四合院的式樣建造國舅府,於是 “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這種建築樣式流傳了下來。“潮州百姓厝,京城帝皇居”,如今全國各地只有潮汕地區的民居是黃瓦紅梁,龍頭屋角,充滿皇家的氣派。“換得子孫方圓千里帝王居”一語成懺。

潮州老建築:“四點金”一般對外不開窗,窗只開向內庭。這是因為“凡屋以天井為財祿,以面前屋為案山。天井闊狹得中,聚財”(《陽宅撮要》)。“財氣”從大門或從上天降臨積聚於天井後,再通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若對外開窗就是葫蘆漏氣,“財氣”外洩。

“四點金”的構式建築還有許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八尺房”“四廳會”; 前後房都帶“厝手房”和稱的,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在“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點金加厝包”

陳家歷代出美女,陳老漢和傳人並不保守美容的方法,蝨母仙傳播的綠色美容方法也因此廣播潮汕民間,成為潮汕民間美容的風俗習慣,潮汕人在現代洗滌、化妝品氾濫以前,都習慣用茶子枯、皂角洗頭,用蘆薈治理皮膚病,用鮮花泡澡、洗臉。因此明洪武以後歷朝歷代,潮汕的美女並不遜色於吳越佳人。






********

蝨母仙考論

********************


最近,有人自稱“蝨母仙裔孫”,宣稱:蝨母仙不是陳友諒軍師,而是他們的祖先,他們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時間年代考論


洪武元年,1368年,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帝,懷念故主陳友諒。除了潮陽文史叢書有記載,五皈寺洪武二年的古碑也記錄了這件事。在那年,蝨母仙43歲。而“豐城何野雲”才14歲。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蝨母仙建潮陽和平鎮陳氏祖墓,在那年,蝨母仙48歲。而“豐城何野雲”才19歲。

這些事,證明:蝨母仙和豐城何野雲不是同一個人。蝨母仙何野雲在潮陽的時候,“豐城何野雲”還是個兒童。

還有,蝨母仙有個認的乾女兒,即鳳港四世祖嫲趙氏。這個乾女兒生於1347年,蝨母仙比干女兒大22歲。但是,“豐城何野雲”卻比蝨母仙的乾女兒小7歲,父親不可能比女兒年齡小。這也說明:蝨母仙和“豐城何野雲”不是同一個人。


據仙城鎮 《仙門城趙氏族譜》記載,明朝正統年間創建仙師廟,恭奉紀念已羽仙的蝨母仙,李白,華佗三位仙師,其中蝨母仙居中,另兩位仙師分居左右。創建仙師廟的時候,“豐城何野雲”還在生,這也說明:蝨母仙和“豐城何野雲”不是同一個人。



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從業活動在明朝剛建立的朱元璋洪武時期,並且終老於洪武26年,1393年。而“豐城何野雲”,主要從業在明朝第三個皇帝,永樂年間,時代跟蝨母仙的時代不一樣。

古往今來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比如:劉邦手下有兩個韓信,一個是兵法天才韓信,另一個是落魄王族韓信。

根據潮陽市志編纂委員會,摘錄了何野雲留的遺詩,說明了他的身份:


我本漢室一丈夫

鏖戰異族驅北胡

鄱陽一戰失首領

埋名匿姓來於斯


這首遺詩,說明何野雲是鄱陽湖一戰失去首領陳友諒後,隱姓埋名來到這裡。

潮陽官方記載,何野雲歸仙后,蝨母仙的碑文為“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刻“元”字而不刻“明”字,“元”字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



“蝨母仙”與“何野雲”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潮汕地區的概念,我們的概念是“蝨母仙”此名具有唯一性,天下只此一位。潮汕自古以來的說法,就是陳友諒軍師蝨母仙。在潮汕如果對人說“何野雲”這個名字,不一定人人知道,但是如果說“蝨母仙”,老幼婦孺幾乎個個都知道;

清初潮陽的第一部縣誌康熙《潮陽縣誌》(廣州越秀區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有藏書),嘉慶《潮陽縣誌》卷十二,和後來的光緒《潮陽縣誌》,對蝨母仙的表述,標題都是“蝨母仙”,而不是“何野雲”,因為“何野雲”這個名字沒有唯一性,存在同名同姓者。

而江西自稱的裔孫,換了概念為“何野雲”問題是,“何野雲”此名不具有唯一性,“何野雲”這個名字不是他們豐城獨有的。我們漢字的性質,會存在很多同名同姓的人。名字是“何野雲”不代表就是蝨母仙。

讀者要注意區分概念的不同,如果概念不清晰就會被誤導:

“有心人宣稱大量明清史料,證明何野雲是豐城的”。這句話咋看之下沒有問題,但如果細心點思考,問題是,“何野雲”這名字不具備唯一性原則,同名同姓古來有之,“何野雲”不能等同於蝨母仙。本段開頭的那句話,有轉換概念的問題,主體搞錯,不明確。有文字遊戲的嫌疑。

此處要澄清的是:沒有任何一項明清官方史料證明蝨母仙是他們豐城的所謂朱棣國師。相反,古代有正史性質的官方地方誌《潮陽縣誌》,明清存世至今的總共有四部,其中有三部記載了蝨母仙。康熙《潮陽縣誌》卷十七,嘉慶《潮陽縣誌》卷十二,和光緒《潮陽縣誌》卷十三,明確蝨母仙是從陳友諒兵敗,裝瘋賣傻來到舊時潮州府。並且潮汕各地的歷史記錄,確認蝨母仙就是活動在明朝洪武期間,並且羽仙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潮汕三市的多項官方誌,和文物古蹟,和潮汕三市各村各寨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傳言,蝨母仙是陳友諒軍師。並且更關鍵的是,豐城何野雲和潮汕蝨母仙,所處的年代還不同。蝨母仙是活動在朱元璋洪武年間,陳友諒兵敗後的時期,而他們的“豐城何野雲”是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永樂時期及之後。


清初康熙《潮陽縣誌》和後續版本多次確認

作為地方性正史的古代官方誌連續記載蝨母仙,清朝初潮陽第一部縣誌康熙《潮陽縣誌》卷之十七,嘉慶《潮陽縣誌》卷十二,和光緒《潮陽縣誌》卷十三,多次記載蝨母仙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潮。

康熙是清朝的初期,說明清初,民間和官方已經廣泛知曉蝨母仙陳友諒軍師。而距清初時間不遠的明朝官方誌不願記錄蝨母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蝨母仙是明朝曾經的敵對分子。到了清朝建立後,距明朝末僅僅43年的潮陽的第一部地方誌,康熙《潮陽縣誌》馬上對蝨母仙進行了記載。後來,嘉慶《潮陽縣誌》,光緒《潮陽縣誌》再次對蝨母仙的身份進行了確認。

明朝官方誌不願記載蝨母仙,證明蝨母仙是明朝曾經的敵對分子,陳友諒的部下。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陳友諒的另一位參謀“幕講僧”,作為跟蝨母仙一樣的同為陳友諒幕僚的“幕講僧”,明朝官方誌不願記載,而到了清朝雍正時期才被錄入官方誌《寧波府志》。

*

清朝潮陽第一部縣誌康熙《潮陽縣誌》,嘉慶《潮陽縣誌》,和光緒《潮陽縣誌》關於蝨母仙的記載,原文:

“明初有蝨母仙者,精於青烏之術、至潮陽為人擇地,而多不扦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讖,後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累然,傳為所葬處。”

分析:

《潮陽縣誌》對蝨母仙的身份記載,“或曰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可以理解為:

蝨母仙,或許名字是何野雲,追隨陳友諒後兵敗,假裝瘋癲來到舊時潮州府

佯狂:[拼音] [yáng kuáng],[釋義] (動)假裝瘋癲

因此,蝨母仙的名字是不是“何野雲”,是有疑問的!但是陳友諒下屬的身份,則是肯定的。

陳友諒兵多將廣,有60萬人馬。蝨母仙不一定是那位在權利核心的鄒普勝,姓名不一定會被歷史記載。從《潮陽縣誌》的考證,蝨母仙曾經是陳友諒手下是確定的。

陳友諒軍師,蝨母仙化名“何野雲”的含義:

何:不願世人知道他從何而來

野雲:野鶴閒雲任逍遙

注:蝨母仙不可能是欽天監,如果是欽天監,他就不必假裝瘋癲躲避明朝的追捕。

*


今人說歷史會真嗎?

《潮陽縣誌》是直接說明蝨母仙來歷的官方古籍,並且是多次記載。蝨母仙活動在明朝洪武年間的各種事跡,跟《潮陽縣誌》相互對證,大量古籍官方史料證明蝨母仙是陳友諒軍師。

今人說歷史會真嗎?以今人的非官方、非第三方、非客觀、非中立性、自己證明自己的論述、用一本無法考證真偽的族譜,妄圖推翻古代官方的、第三方、中立性客觀的、集合了不少先賢編纂組考證的多個版本的古代《潮陽縣誌》。以今人的非客觀的論述,妄圖推翻古代先賢考證的客觀的官方誌《潮陽縣誌》,合理性有多少?


古代的人的身份必須要有古代官方史書證明,就像現代的身份證,只有官方頒發的才是真的!

沒有任何一項古代官方歷史證明蝨母仙是他們豐城的所謂朱棣國師,並且,豐城何野雲自稱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的欽天監國師,但是無任何一本官方歷史書有記載這個朱棣國師。沒有官方歷史記載,有可能是真的嗎?比如:我們用的身份證,只有官方頒發的才是真的。同樣道理,古代的人沒有古代官方史書證明,沒有實際證據,只憑現代人一張嘴,編一些故事,來認定古人的身份,今人說歷史會真嗎?


史學考證需要嚴謹,不能靠馬馬虎虎、隱隱約約臆斷猜測。就像一個數字,多一個小數點或者少一個小數點,結果都大不相同。歷史不能靠猜測臆想下結論,不能靠張冠李戴地講故事,不能靠模稜兩可的“好像”“彷彿”“可能”等猜測,就下結論蝨母仙是他們的。荒謬的是:豐城何野雲和潮汕蝨母仙,所處的年代還不同。蝨母仙是活動在朱元璋洪武時期,而他們的“豐城何野雲”是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永樂時期及之後。


明朝至少有四位何野雲

清代的時候,著名的學者丘逢甲,認為存在:蝨母仙何野雲被冒名託名的現象。

這個說法,得到實際事例的證明。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生活並終老在明洪武年間。但是蝨母仙終老後的其他時代,有其他的“何野雲”存在。目前發現,明朝至少有四位叫“何野雲”,分別在不同的時代,下面表格整理了這四位不同的何野雲的事蹟列表。詳情可以搜索網絡。

從明朝有四位不同時代的何野雲,我們可知道,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雲”的有多人,不是名字叫“何野雲”,都是蝨母仙。


------------------------------


豐城的官方信息


自稱“蝨母仙裔孫”的人,否定軍師的身份。豐城的官方,是否也這樣認為呢?在豐城市官方網站,政府信息公開可以看到,豐城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對何家提案的答覆,何家的提案是:“關於挖掘何野雲等豐城歷史名人文化資源的建議”。人大的答覆是:何野雲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師。從這裡可以看出,豐城官方也認為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

自稱“蝨母仙裔孫”的人,還宣稱何野雲的墓在豐城,但是從豐城官方的答覆看到的是:“何野雲墓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鳳港鄉鳳頸下手砂”,這說明,豐城官方也是認為何野雲墓是在潮陽鳳港,鳳港的墓是文物保護單位。而豐城的所謂何野雲的墓,是2021年新建,沒見到有歷史的痕跡,沒有古碑,沒有衣冠,沒有骸骨,沒有史書記載。


從豐城官方的信息內容,我們不禁要疑惑,自稱的“蝨母仙裔孫”,提供的信息有多少是真的?


世上同名同姓叫“何野雲”的有多人, 但天下蝨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所有名字叫“何野雲”的人,都是蝨母仙!

**************


------------------------------------


“蝨母仙”與“何野雲”是不同的?


汕頭電視臺報道“蝨母仙”

---------------------------------------------------------


*******************

*******

陳友諒軍師,化名何野雲介紹:

元地僊何野雲先生畫像

潮汕人信仰的蝨母仙是洪武年間(1368-1393年)陳友諒軍師,為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化名何野雲。

何野雲者(公元1325~1393年),據說是湖北人,世稱“蝨母仙”、邋遢道士,羽仙后尊稱:何野雲仙師、龍尾聖王、龍尾爺、龍爺。其人上知天文、下識地理、風水五行,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公元1360年,何野雲事助陳友諒,揭西金和鎮仙坡村楊氏二世祖仕崇公跟何野雲一樣同在陳友諒的陳漢政權為官。這就是何野雲與楊仕崇公同朝為官的來歷。後來1363年鄱陽湖一戰陳友諒敗亡。陳友諒兒子陳理率殘部投降朱元璋,楊仕崇公隨陳理投降朱元璋。後仕崇公跟隨朱元璋轉戰江浙與元軍作戰,屢立戰功。在一次戰役中,仕崇公與元軍作戰力竭暈死,公坐騎白馬駝回。明朝剛建立,官封兵部侍郎,不久公去世,坐騎戰馬絕食而死。戰馬葬於公墓右側,稱義馬墳,現墓仍完好。墓及義馬墳1991年裔孫集資重修。

而當時陳理投降朱元璋時,何野雲一臣不事二主,不願投降朱元璋,所以他隱姓埋名流落潮汕。

後來何野云云游到揭西仙坡村,在楊家逗留了三個月,感念舊時與楊二世祖同朝為官之誼,指點楊氏後人建了寨門和祠堂,留存至今。後來,仙坡鄉鄉民因蝨母仙幫助開創仙坡鄉大寨門有功,於大寨之東建“三山永峙”廟供祀蝨母仙,廟中左邊祀隴尾老爺。

    惠來“忠孝”石,表達蝨母仙“何野雲”對舊主的思念與忠心。

    蝨母仙“何野雲”洪武元年(1368年)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懷念故主陳友諒,同樣是蝨母仙“何野雲”對舊主陳友諒的思念與忠心的表現。

***洪武元年(1368年),真正的蝨母仙43歲,自稱蝨母仙裔孫者的祖先才14歲

    蝨母仙墓碑:不刻“明”字,而是刻“元”字,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蝨母仙就算臨終之時,也依然對舊主陳友諒忠貞不渝。

*

時間證明,符合陳友諒兵敗後的時間


“有心人”說:明朝潮州政府不會讓何野雲逃過明朝對於陳友諒餘黨的清算,不可能留了行跡在此,還有碑刻記錄。“有心人”真是很可愛,選擇性地裝傻。陳友諒軍師取“何野雲”這個化名,不正是為了躲避明朝的清算,才隱去他的真實姓名。那時候的“何野雲”在潮陽,無人知道他是陳友諒的軍師,只知道“何野雲”。這也導致了直到現在,他的真實來歷無人知曉。

潮汕人都知道,蝨母仙得仙衣,隱變形骸,以邋遢道人的形象遊走於潮汕,化名“何野雲”,躲避官府,所以一直沒透漏身份,一直到臨終,才留了一首遺詩,只是說了是漢室一丈夫,沒透漏具體身世,也是對鳳港養女的保護,不會受到牽連。就算建廟祭祀,也是祭祀一位神仙,正是這個模糊的身份,不知道具體身世,官府如何追究?追究是名不正言不順。

古代文學體裁,唐詩、宋詞、元曲等,其中元曲的特徵是:通俗化,口語化,生活化。

蝨母仙何野雲此詩創作於元末明初,文風有明顯的元曲特點,通俗易懂,口語化

作為對照,同時代的經典名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出自於元曲《琵琶記》,也是創作於元末明初。這首曲用了“我本”作為這句曲的開頭,而何野雲的遺詩也是用“我本”開頭。可見他們有同時代的相似風格。

蝨母仙何野雲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元末,所以他的文風有帶有顯著的元曲風格,同時從這首詩的文風,證實了蝨母仙何野雲遺詩的真實性!

下面是一些時間證明:

洪武元年,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遊玩,“五皈寺”碑刻證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此時何野雲43歲,正值中年。洪武元年,符合陳友諒兵敗後流落到潮的時間。

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6頁

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6頁

詳情可參考關於“五皈寺”的文章

五皈寺附近的田心鄉,亦有記錄何野雲到華古巖隱居,也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

陳氏始祖墓可以證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何野雲在潮汕。潮陽明朝陳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此時何野雲應該是48歲左右,正值中年。由此可知,其事助陳友諒是其40歲左右的中年時期。他曾為陳友諒軍師,故碑碣為國師何野雲。

明陳氏始祖墓碑碣: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

*

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潮汕人信仰的蝨母仙是明朝洪武年間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而不是信仰其他時代的同名同姓的其他“何野雲”。


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雲”的有多人,但世上蝨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雲”,都是蝨母仙。

    洪武元年,1368年,五皈寺記載,何野雲到沙隴為高氏建祠堂,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帝,懷念故主陳友諒;

    洪武元年,1368年在華古巖避世隱居期間,增建內山門

    洪武二年,1369年,何野雲建陳店草尾村寨門;

    洪武六年,1373年,何野雲建潮陽陳氏始祖墓,位於潮陽和平鎮。

種種這些事蹟,從時間上證明,明朝剛建立的時候,1368年,蝨母仙已經在潮汕了,這個證明自古以來傳言的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從時間上來看是吻合的。

“蝨母仙”生於1325年,洪武元年,1368年蝨母仙是43歲,中年時期是一位風水師的黃金從業年齡。

而最近出現的認祖宗的人(生於1354年),洪武元年,1368年,認祖宗者才14歲。明朝剛建立的時候,認祖宗者還是個未成年的兒童。主家會請未成年的兒童做風水師建祠堂或寨門嗎??這說明:蝨母仙與認祖宗者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眾所周知,蝨母仙沒有子嗣,只有一養女,即鳳港四世祖嫲趙氏,養女給養父養老,並送終造墓,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蝨母仙的養女趙氏生於1347年,養女比蝨母仙小22歲。這符合人之常理。但是認祖宗者卻比養女趙氏還小7歲,這不合常理,養父不可能比養女小。這說明:蝨母仙與認祖宗者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蝨母仙並非明朝的官員或者官方的堪輿者,明朝的當代官方誌沒有記載,這很正常。事實上,民間地理師要引起官方的關注並記載入史志書,史來有幾人?歷朝歷代,大部分的民間堪輿地理師,官方誌也無記載。但是,“蝨母仙”信仰在民間流傳與興盛,到清朝初期,康熙年間,潮陽第一部縣誌《潮陽縣誌》對其進行了考證,並記載。明朝的當代官方誌沒有記載蝨母仙,這恰好證明蝨母仙不是明朝的官員或官方的堪輿者,只是民間的地理師。並且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蝨母仙是明朝曾經的敵對勢力人員,明朝官方誌也不願意記載。

但是認祖宗者自己宣稱其祖先是明朝永樂年間欽天監規劃皇陵(真假未經考證)。這說明:蝨母仙與認祖宗者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陳友諒軍師 VS 歷史無記載的所謂朱棣欽天監

眾所周知,1363年,陳友諒兵敗後,其幕僚之一,軍師為了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化名“何野雲”流落潮汕,陳友諒軍師使用何野雲這個化名的時間,是元末到1393年之間。而江西豐城,據說也有一個“何野雲”,他們宣稱其是1413年根據明成祖朱棣賜詞,而後稱“何野雲”,他們使用“何野雲”這個名字,是1413年之後。

根據兩者化名的由來可知,陳友諒軍師使用“何野雲”這個名號,比豐城的早近半個世紀。直到陳友諒軍師蝨母仙在1393年終老,過20年後,1413年後豐城才有另一個“何野雲”。換句話說,潮汕在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3年間的何野雲,只有一位,即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因為豐城的是明朝永樂1413年之後才使用“何野雲”這個名字。據此可知,他們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小結,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曉,洪武年間(1368-1393年)何野雲的各種在潮活動的事蹟,就是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的活動事蹟。

所以,如果把洪武年間的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事蹟,張冠李戴到永樂年間後的另外一個“何野雲”身上,是不嚴謹的,不符合史實!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


同一個時代,同一個行業,會有不少同名同姓的人,下圖例舉小部分當代同名同姓的明星。網絡搜索,會發現同行業同名同姓的很多。而如果時間範圍擴展到不同時代,同名同姓的人會更多。

而作為同行業裡的人,他們的從業特徵,會有類似之處。比如認祖宗者說的“板凳定向”方法,除了蝨母仙使用過,楊筠松楊公,賴布衣賴公等都有傳說使用過“板凳定向”的技法。所以認祖宗者想象總結了蝨母仙所謂十大特徵,臆斷說蝨母仙和他們的祖宗特徵一樣,藉此證明是同一個人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是建立在想象之上,違背史學常識。還有首先要清楚的是,蝨母仙和他們的祖宗,所處的年代都不一樣。

*

蝨母仙在潮的時間事蹟

蝨母仙何野雲在潮作品很多,由於年代久遠,大部分何野雲在潮的事蹟都沒有時間記錄,或記錄不詳,上面表格整理了部分有時間記載的何仙在潮事蹟(詳情可以網絡搜索相關事蹟),歡迎有相關資料的朋友補充,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被塵封的何野雲事蹟和記錄不斷被揭開神秘的面紗,展現在人們面前。朋友們一起探討,功德無量!

從上一小結的分析已知,洪武年間(1368-1393年)的何野雲各種事跡,實際就是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的活動事蹟。洪武年間的“何野雲”不是豐城的,因為他們是1413年之後才使用“何野雲”這個名字。

洪武年間的何野雲其中有一些事蹟,是有官方記錄的,比如:

    政協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委員會編纂的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6頁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蝨母仙何野雲到五皈寺登丘念故主陳友諒,以及第107-108頁記載洪武十三年(1380年)何野雲重修金徑古寺;

    《潮陽市志》下冊 (1979~2003) 第816頁,記載明朝洪武年間,蝨母仙何野雲建仙城寨並掘地取泉,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潮陽縣誌》 1997年版第930頁,記載蝨母仙何野雲墓的詳情,盧氏四世祖遵其遺囑葬之於此,盧氏四世祖終老於1394年,故其安葬何野雲的時間是1393年是準確的,蝨母仙何野雲享年68歲;

    《潮陽縣貴嶼鎮志》第2頁記載鳳港欹寨門為何野雲所建,欹寨門建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潮陽縣誌》1997年版第924頁亦有記載欹寨門。


*

清代學者早已發現:蝨母仙何野雲被託名冒名現象,且蝨母仙何野雲無後裔。本文引用清代學者的論述做一些分析: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報》的論述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報》發文,論述了蝨母仙的由來,認為:“潮人最信風水之說,其圖讖往往託之蝨母仙。蝨母仙者,明初何姓名野雲,或雲陳友諒之軍師也。友諒敗,遁來潮,......,蝨母仙卒,無後葬者家皆為之祀雲

意思是,潮州人最信風水,有人會把一些奇特的建築,託名成是蝨母仙。陳友諒敗後,軍師蝨母仙隱姓埋名,隱居潮州,蝨母仙何野雲去世後,沒有後人,由安葬他的鳳港盧家祭祀。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報》的這段論述,透露了四點重要信息:

一是,“其圖讖往往託之蝨母仙”,表明清代的學者已經發現存在蝨母仙何野雲被冒名託名的現象;

二是,“友諒敗,遁來潮”,肯定了蝨母仙是陳友諒的軍師;

三是,“蝨母仙卒,無後”,蝨母仙無後,蝨母仙無所謂的裔孫,如果有就是編造的神話;

四是,“葬者家皆為之祀雲”,蝨母仙去世,由安葬他的鳳港盧家祭祀。

清代學者的論述,再次證明了《潮陽縣誌》對蝨母仙的表述的準確性。

*

清代學者論述“蝨母仙無後”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報》論述的,蝨母仙去世後,安葬蝨母仙的鳳港盧家,四世祖媽趙氏是蝨母仙的養女。養女生於1347年,養女比蝨母仙小22歲。這符合人之常情。但是“豐城何野雲”卻比養女趙氏還小7歲,這不合常理,養父不可能比養女小。這說明:蝨母仙何野雲和“豐城何野雲”不是同一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

豐城的官方信息

自稱“蝨母仙裔孫”的人,否定軍師的身份。豐城的官方,是否也這樣認為呢?在豐城市官方網站,政府信息公開可以看到,豐城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對何家提案的答覆,何家的提案是:“關於挖掘何野雲等豐城歷史名人文化資源的建議”。人大的答覆是:何野雲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師。從這裡可以看出,豐城官方也是認可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的。

自稱“蝨母仙裔孫”的人,還宣稱何野雲的墓在豐城,但是從豐城官方的答覆看到的是:“何野雲墓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鳳港鄉鳳頸下手砂”,這說明,豐城官方也是認為何野雲墓是在潮陽鳳港的,鳳港的墓是文物保護單位。而豐城的所謂何野雲的墓,是2021年新建,也沒見到有歷史的痕跡,沒有古碑,沒有衣冠,沒有骸骨,沒有史書記載。

從豐城官方的信息內容,我們不禁要疑惑,自稱的“蝨母仙裔孫”,提供的信息有多少是真的?

*


清代學者論述蝨母仙何野雲被冒名託名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報》的論述,清代的學者已經發現蝨母仙何野雲被託名冒名的現象,這個得到實際事例的證明。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生活並終老在明洪武年間。但是蝨母仙何野雲終老後的其他時代,有其他的“何野雲”託名。目前發現有至少其他三位叫“何野雲”的地理師,分別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下面表格整理了這四位不同的何野雲的事蹟列表:


並非所有名叫“何野雲”的人,都是蝨母仙何野雲

四個“何野雲”活動的時期

按照事蹟的時間順序,整理了目前找到的關於何野雲活動的時間,發現有四個時期的何野雲存在,時間跨度很大,頭尾橫跨了200多年,下面做對比分析。

第一位何野雲

* 蝨母仙何野雲(1325~1393年)

第一位何野雲,即陳友諒軍師,元末明初,洪武年間的蝨母仙何野雲。

第二位何野雲

* 豐城何野雲(1354~1456年)

蝨母仙1393年終老,20年後,豐城有一位何德宏,自稱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賜詞,1413年後也改名“何野雲”,即“豐城何野雲”。

官方文獻《新修南昌府志》記載,只有記載:“豐城何野雲”這5個字,並無描述其細節,只知道是明朝,具體是元末明初、還是明初、明中、明末並不清楚,但是明朝有276年。《新修南昌府志》的“豐城何野雲”,其履歷並不明確。

《新修南昌府志》說的“豐城何野雲”五個字,不能證明是“蝨母仙何野雲”,同名同姓古來有之。

而這位“豐城何野雲”自稱的朱棣欽天監國師身份,並沒有官方史料證明,真實性不知!欽天監國師既然會沒有史料記載???

第三位何野雲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在成化年間1475年前後,還有一位何野雲。

洪武年間的蝨母仙何野雲(1325~1393年)和永樂年間的豐城何野雲(1354~1356年),在成化年間(1475年前後),這個時期以上兩位何野雲都不在人世了!

第四位何野雲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在萬曆年間(1573-1620年)還有一位何野雲。

而這個時間,洪武年間的蝨母仙何野雲(1325~1393年)和永樂年間的豐城何野雲(1354~1356年),這兩位何野雲如果在世的話,都已經兩百多歲了!

根據以上對何野雲事蹟時間脈絡的整理,發現明朝時期大概有4位何野雲活動。

甚至在清朝時期,也有“蝨母仙”的存在。但是,廣泛認可的,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蝨母仙何野雲是從陳友諒而敗後,假裝瘋癲,隱姓埋名流落潮汕的,時代是元末明初,元朝末年到明初洪武年間,洪武二十六年,蝨母仙1393年仙逝後,另外出現了其他“何野雲”活動的事蹟,可能原因有下面幾個:

第一,由於時代久遠,或者其他原因,後人追加時出現誤會。可能本就是陳友諒軍師蝨母仙的作品,但時間記載出現錯誤;也可能不知的原因的巧合;可能是同名或同姓,張冠李戴,作品後人追加的時候就冠名蝨母仙。

第二,由於政治原因,明朝的追捕,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不敢公開他的本名,只說化名,導致記載出現欠缺。而且陳友諒軍師當年兵敗後不回家鄉,自然是想保全家人,免受牽連。軍師餘生孤獨,寂寞只有自己知道。從他留下的“野鶴孤飛年又年”的詩句可知他當時的心境。

第三,是由於年代久遠,作者已無從稽考,故託名他人。因為建築奇特,也歸“何野雲”所建造。

第四,商業目的,中國古代圖書的“託名”屢見不鮮,就是在著作上把作者的名字署名為某某名人。比如:《搜神後記》一書,其作者署名為陶淵明,事實證明,書中的一些事情都發生在陶淵明其身故後,所以陶淵明不可能是該書的作者,只是原作者的“託名”,利用的就是這位“五柳先生”的“名人效應”。

同樣,洪武后面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仙逝後的從業者,大樹底下好乘涼,一些地理師覺得自己實力不夠,以求利用“名人效應”,自稱“何野雲”的,達到方便從業的目的也有可能的。

傳言蝨母仙仙逝之後還有零星的一些所謂“何野雲”的作品,甚至在清朝也傳言有何野雲的作品,還有臺灣地區也有。據觀察,現代也有某些“風水師”用“何野雲”的名號,以便讓事主信任。

第五,也是普遍認知的,有未經考證的說法,傳言洪武年間蝨母仙仙逝之後,後來有徒子徒孫用“何野雲”的名號在外行走。或者是蝨母仙的後人或者傳人,用蝨母仙何野雲的名號在從業。或者他人借名,借用蝨母仙何野雲的名號從業,方便業務。

以上原因只是分析猜測,畢竟無法親眼目睹600多年前的明朝發生的事情,只能根據有記載的資料分析,只能接近真相,歷史無法100%還原。


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雲”的有多人,但世上蝨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雲”,都是蝨母仙。

有人自己列舉的種種相似的特徵,認定他們是蝨母仙。考證歷史,需要在嚴謹的科學考證基礎上進行研究,不能馬馬虎虎,似是而非做武斷。很多風水堪輿者有共同相似之處,二是所謂相似的特徵基本是主觀推測之詞,並無實際證據。其實堪輿技術高深的大師級地師,技法都有類似之處,比如風水祖師楊筠松楊公和賴布衣仙師,都採用過桌椅定位,碗筷定位等方法。

帶著目的性質的考證,是不客觀公正的。因為歷史久遠,我們現在只能儘可能的找到最接近歷史真相的答案,而無法絕對化的還原600多年間具體發生的事情和細節。

所以說眼花繚亂,難辨真假,歷史應該以官方記載為本,官方是客觀的認證。而個人的說法,包括未經考證的族譜,也許會帶著個人的目的的記載。

歷史研究中,《族譜》不能做為論證史觀的正式依據。正式論證依據的,是官方的《志書》。

還有,自己編的故事,同樣不能作為史料。

*

當然民間傳說和歷史史書,不能等同。民間流傳的各種各樣的關於蝨母仙的傳說,表現了人們對蝨母仙的崇拜,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倡導不屈不撓的精神,善惡有報的因果,和天下為公的思想。神話的意義就是你永遠有夢,真假不重要,是人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一種精神追求

*

族譜不能做史料的原因

比如廖均卿廖均卿的族譜說,長陵卜選,是他一個人選的,永樂皇帝對其他所有風水師都不滿意,還殺了王侃、吳永等風水師。

這個說法,被正史否定。正史記載的是:陵寢建成後,朝廷論功行賞,王侃居首功,升易州同知,後又欽天監監正,欽天監一把手。吳永也沒有被殺,被封為僧錄司右闡教,從六品。廖均卿,寫家譜說,皇帝只是賞賜一把扇子,遊朝宗寫家譜說,皇帝賞賜了一件衣服。

地理師陳益峰在文章“明朝天壽山皇陵,經考證為王賢、王侃、馬文素等人卜選”中考證:十三陵的主要卜選者王賢,其次是王侃和馬文素。廖均卿只是有參與。遍查史料《明太宗實錄》等等記載,十三陵的主要卜選者是:王賢、王侃和馬文素為主,吳永、曾從政、劉玉淵等人提過一些重要意見。遊朝宗、中山夅、非幻和尚、廖均卿等人參與。

現代地理師陳益峰在他的文章“永陵為官卜,與民師無關”提到:自古以來,民間的地理先生,為了生活,愛吹牛,故事一大堆,對身世經歷,大規模的造謠,編造神話,給某某富貴人物接觸過一點點,就號稱誰的御用風水師先生,編造給誰誰預測如何神奇,給誰看地理如何神奇。

古代朝廷,對民間江湖地理先生,非常慎重。一般是隻是徵求意見,很少重用,防備和懷疑,遠大於重用。

所以,綜上述,在歷史考證中,應該以官方的志書為本,民間資料為輔,辯證的分析。

*

族譜不能作為史料,這是基本的史學常識

從百科中,亦可發現,“有心人”試圖修改百科的記載,被百科駁回了,原因是:“資料是族譜類,不能當作史料採用”。而“有心人”,大部分依據正是其族譜的記載,是非官方的記載。我們從百科的駁回,可以知曉,族譜沒有公信度,真實性存疑,不能作為史料的主要依據。

百科截圖:族譜不能作為史料的主要依據

百科截圖:族譜不能作為史料的主要依據

還有他們宣稱族譜記載其祖先是欽天監,參加了皇陵的規劃修建,但官方歷史書卻沒有記載,正常來說皇家的官員基本有史書記錄的。其族譜真實性有多少呢?他們的族譜可信度有多少呢?

所謂謠言止於智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洪武年間,何野雲師下潮陽,萬古師功創仙城

據官方誌書,(1979~2003)版《潮陽縣誌》第816頁記載:蝨母仙在洪武年間為仙門城建寨,並掘地取泉,後人取名“仙泉井”,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蝨母仙在洪武年間(1368~1393年),指點趙氏先到寶地九石埔寨。

並指點規劃後來的老寨和趙氏大宗祠,碧川祖發家後另建。所以碧川祖建老寨和趙氏大宗祠時,仙師已經仙逝了。所以仙城自古就有這個說法:“未有仙門城,先有九石埔”。因仙師指點,為紀念仙師,故名:仙門城,簡稱:仙城。

《潮陽市志》下冊(1979-2003)第816頁

汕頭日報報導

文物保護單位 仙泉井

仙城安樂宮與仙泉井

《仙門城趙氏族譜》大宗祠記


明朝洪武年間,何野雲仙師指點仙門城趙氏建寨並掘地取泉、指點規劃後來的老寨和大宗祠、遷葬始祖墓、安葬二世祖墓、指點三世祖生基。

*

蝨母仙是陳友諒軍師的確鑿證據

根據官方文獻,潮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9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記載:

何野雲臨終時情況,有詳細的說明記載。何野雲留有遺詩一首,說明了他的來歷:

我本漢室一丈夫,

鏖戰異族驅北胡,

鄱陽一戰失首領,

埋名匿姓來於斯。

---何野雲 臨終遺詩

這首遺詩,何野雲自稱漢室一丈夫,而漢室就是陳友諒的大漢政權。鄱陽湖一戰失去首領陳友諒後,隱姓埋名來到這裡。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何野雲就是來自陳友諒的部屬。

根據官方史書,潮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9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的《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記載:

官方文獻《潮陽姓氏叢談》第175頁

蝨母仙墓碑:不刻“明”字,而是刻“元”字,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

何野雲墓,是根據何野雲臨終前的囑咐安葬的。墓碑上的題字,也是何野雲授意的。現在的何僊陵裡,何野雲墓的墓碑,是古時流存下來的。墓碑上刻的是:“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讓人奇怪的是,何野雲在潮做風水師,是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3年),並且終老於洪武25年,都是明朝時代。

為什麼墓碑上刻的是“元”朝呢?官方文獻《潮陽姓氏叢談》對此也有解釋:“元”字,寓意何野雲不向政敵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一般潮汕的墓碑,在元朝都不會打“元”的(除了少數一些元朝官員),因為“元”是外族,更不用說到了明朝時期。按照人性來分析,人會對打敗他的那個人深惡痛絕。何野雲對打敗他們的朱元璋深有恨意,此為人之常情。墓碑寧願打“元”朝而不打“明”朝,這是何野雲一臣不事二主的再次體現。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墓碑為文物保護單位,不是現代杜撰的新墓碑,即照片中間發黃的那塊為古碑留存至今。

另外,照常理,墓碑應該寫的是姓名,仙師墓碑沒有寫姓名:何野雲,而是寫蝨母山先生,是因為“何野雲”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蝨母仙的真正姓名。

*

蝨母仙1393年仙逝的證明

官方誌書《潮陽縣誌》1997年版 第930頁 有記載:鳳港盧氏四世祖依“蝨母仙”遺囑安葬仙師,據此可知“蝨母仙”比鳳港盧氏四世祖公早逝。而鳳港盧氏四世祖公卒於1394年,證明:“蝨母仙”終老於1393年是準確的,享年68歲。

《潮陽縣誌》1997年版

《港頭張氏族譜》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辛酉歲,壽終主人宅中(主人盧以鵠排行鳳港盧姓四世祖),享壽68歲。臨終囑咐主人,將其棺柩安葬村前——練江南岸,風港鄉鳳頸下手砂;鳳港大橋東南邊。

墓因明未清初遭兵禍受破壞,至光緒十三年(1887)丁亥歲陽月重修。中碑高1.15米、寬0.34米。鐫文:“元地仙蝨母山先生墓,鳳港主人盧寬立”。號稱“吸水龜”、世人傳稱“鴨母嚕薄殻”。坐坤向艮兼未醜分金。

“文化大革命”時期墓被毀沒,石碑失蹤。幸逢改革開放,中碑遺失多年,喜得於廢土中發現!將原碑復立中央,附上左右夾石,構造壹擺額全建石墓。墓園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

《港頭張氏族譜》

潮陽蝨母仙墓

潮陽蝨母仙墓 中間發黃的是古碑

文物保護單位

再有,據清《鳳港盧氏族譜》載:“明四世祖,諱寬,字似鵠,號居士。寬公為鳳港四世祖。生於元朝至正癸未,卒於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公葬南山馬腳埔內觀音嶺(現兩英鎮新寮門村後,座坤向艮),一名飛鳳地,此墓相傳何諱野雲先生獻圖。先師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後化身,骸骨埋鳳頸下手砂”。

依據《鳳港盧氏族譜》可知,盧寬公終於1394年,而何野雲早一年仙逝於1393年(盧氏安葬何仙骸骨於鳳港鳳頸下手砂,即現在的何僊陵),而盧寬公墓是何野雲先生獻圖而造,不是何仙親做。由此可見,這個記載是實事求是的,符合常理。

*

蝨母仙的化名:“何野雲”和“柯逸”

《潮俗叢譚》(汕頭大學出版社)載:何野雲,原名柯逸,化名何野雲,曾參加元末農民起義,任陳友諒軍師。朱元璋一統天下後,何野雲從江西徒步到潮汕,隱居潮陽縣,為民做好 事,還替人看風水,卜卦測字,自稱蝨母仙。

《蝨母仙的傳說》(廣東省揭陽市民俗博物館出版)認為:“柯逸”也很可能是“蝨母仙”的另一個化名。為什麼呢?為了逃避朱明朝廷的追殺,“蝨母仙”化名“何野雲”逃亡邊遠蠻荒之地潮汕。先簡單從這兩個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從何而來”,或者說“不願告訴世人自己是從何而來”的意思;“柯”字本身就是“何”字的 “人”字旁改為“木”字旁,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換姓後隱居山林”之意;“野雲”和“逸”就更好理解,意思是“從此不問政治,不卷人俗世紛爭,不貪俗世凡塵的榮華富貴,甘心寄情山水,過閒雲野鶴、閒情致的生活,樂得安逸超脫。”

“何野雲”和“柯逸”這兩個化名,有異曲同工之妙,含義相似。蝨母仙當年為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流浪期間,為隱藏自己真正的身份,根據不同情況使用不同的化名,是有很大可能的。

因為“何野雲”和“柯逸”都是化名,不是蝨母仙的本名,化名不能刻在墓碑上,所以鳳港蝨母仙的墓,碑石上刻的是“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

按照潮陽地區的習俗,死者生前的名,不會刻在墓碑上,墓碑上刻的是孝名,但是死者的姓會刻在墓碑上。從“元地僊蝨母山先生墓”的碑刻可知曉,蝨母仙生前並不姓“何”或“柯”。

《蝨母仙的傳說》第93頁

*

這樣理解則完全與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記載及民間傳說相吻合。

蝨母仙何野雲其遺作《何野雲潮州名地鉗記序》結尾處有詩曰:

何人曉得是神仙
野鶴孤飛年又年
雲開露出牛眠地
留與人間種福緣

此詩是一首藏頭詩,每一行第一個字連起來,即“何野雲留”,表明是何野雲留的詩句,亦表明仙師在潮汕地區的作品,是留給潮汕地區的一筆文化遺產財富。第二句“野鶴孤飛年又年”,表明何野雲自從陳友諒兵敗後,多年孤身一人的落寞心情。第三句的“牛眠地”,比喻風水寶地,何僊幫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項工程建築,都是其高超技藝的結晶。最後一句,表明何僊與潮汕人民的緣分,暗含勸世人為善結善緣。


民間資料

從上面的分析已知曉,洪武年間(1368-1393年)的何野雲各種事跡,實際就是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的活動事蹟。除了官方的文獻有何野雲在潮活動的記載,非官方的,如臚崗鎮港頭《張氏族譜》和一些書籍也有類似的記載,何野雲曾經去拜謁參觀港頭二世祖墓。所以張氏族譜記載了何野雲這個事蹟,並且記載了何野雲的生卒、生平簡介,還有何野雲墓。

總結,如果把洪武年間的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事蹟,張冠李戴到另一個時代,另外一個“何野雲”身上,是不嚴謹的,不符合史實!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

蝨母仙何野雲傳授的燈籠製作,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2年5月20日公佈的廣東省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西隴燈籠位列其中。眾所周知,“西隴燈籠”是元末明初陳友諒軍師傳授製作的,蝨母仙何野雲點撥西隴人,要從事與“德”有關的產業,做人要有“德”,潮語“德”與“竹”同音,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彩燈上所寫的“財丁興旺”的祝福。這是西隴燈籠的文化內涵。

由西隴申請非遺的材料,我們可以知道,西隴村對蝨母仙何野雲的記載,時間也是明朝洪武初,即約1368-1393年間,陳友諒軍師為了躲避明朝追殺,化名“何野雲”,流落到此。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西隴村對於蝨母仙何野雲的記載,必然是客觀的的。這也證明了,《潮陽縣誌》和其他各村的族譜,對於陳友諒軍師何野雲的記載,是一致的。

*

賢人護衛,何野雲墓得以保存

何野雲墓原來葬於江邊鳳頸下手砂,後來,由於練江河道淤積,水位抬高了,原來墳墓位置被淹了。族譜記載,直到1963年特大幹旱,練江干涸。蝨母仙墳墓露現,當時貴嶼公社書記張瑞江囑咐當地幹部作為文物予以保存蝨母仙墓,移到岸邊。傳說當年遷墳時,裡面還存一副道袍,一支塵拂,和少量遺骸, 因歷史久遠,大部分骸骨化掉了。至“文化大革命”時貴嶼公社革命委員會主任蔡名池暗示村幹部把墓碑埋入地下,逃過了一次“砸爛”之厄。後來蝨母仙墓被遷到現在的位置。

*

思考1:朱元璋為什麼沒徹底追殺陳友諒軍師?

從另外一個史實來推測,為什麼朱元璋不會追殺失蹤了的陳友諒軍師。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死後,陳理率眾退入武昌據守,眾將擁友諒兒子陳理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陳理降,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遁入佛門(在福建泉州晉江靈源山上隱居,採藥救人,當地有很多他的傳說。後來活到99歲,明朝已經換了三個皇帝。作為曾經跟張定邊共事過的陳友諒軍師,到潮汕而為地僊,他們兩人算是各有所歸了),後朱元璋封陳理為歸德侯,禮送陳理出境入朝鮮,後終老於朝鮮。朱元璋對陳友諒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陳友諒的哥哥陳友才得到父母侄兒安全的消息後,也率部投降。

思考2:手上沾過血的陳友諒軍師有可能是仙嗎?

《楞嚴經》中有言:“無一眾生而不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這兩句經文的方便說法。在佛家看來,眾生皆有佛性,即便是過去作惡多端的“壞人”,若能改換心性,棄惡從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譬如《法華經》當中,佛陀就為“出佛身血”的提婆達多授記,未來當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這樣成了勸導惡人停止作惡,一心向善的經典之語。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思考3:"傍名人"現象

近年來各種"傍名人"現象見諸於報道,網絡搜索很多這方面的信息。名人故里爭奪之風愈演愈烈,從神話傳說、三皇五帝,到先秦諸子、三國群英,甚至佳麗、反派。風起雲湧的“故里爭奪戰”,女媧、炎帝、牛郎織女等傳說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眾多歷史名人都未能倖免。

古來有之的現象 (網絡摘抄)

文天祥曾論,"家之有譜猶國有史也,史以記事實,譜以昭穆,昭穆能明,則家派無可不顯哉。"而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更直言,"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他將家譜與州志,甚至國史相提並論,更顯出家譜的意義重大。

網絡上關於“亂認祖宗,亂編族譜”的文章很多,古來有之,有些人攀附成風,有些家譜更是肆意認祖,甚至按照推演,這種攀附風氣受到了乾隆的高度關注,嚴令整頓家譜編纂的號令便就此鋪設下去,要求各地督撫嚴查家譜中的僭越情況,更就此限制了各地普遍進行的修譜情況。上諭下來,糾察行動轟轟烈烈。

網絡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家族亂認祖宗,自認名人之後的情況,在全國都有例子,江西比較嚴重。在宗族不清的情況下自封血脈,實際上也是對宗族體系的一種蔑視。但另一些,古時本想趁此改族卻也因此招致禍患的也不在少數。福建的胡學成兄弟刊修家譜案,就是一個典型又帶著悲劇色彩的例子。

思考4:“蝨母仙”考證

洪武一年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遊玩,“ 五皈寺”碑刻(文物保護單位)證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雲已經在潮汕,此時何野雲43歲,正值中年。而認祖宗的人,此時14歲。

潮陽文史叢書-《佛教在潮陽》第124-125頁

詳情可參考關於“五皈寺”的文章


五皈寺附近的田心鄉,亦有記錄何野雲到華古巖隱居,也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

1369年,明洪武二年,何野雲在陳店為指點草尾鄉建寨門,此時何野雲44歲。而認祖宗的人,此時15歲。

草尾族譜記載

而蝨母仙幫潮陽陳氏始祖建墓在 洪武6年(1373),有碑碣為證:“洪武六年國師何野雲”,蝨母仙此時應該是48歲左右。蝨母仙此時應該是51歲,而認祖宗的人,此時19歲。

*


未成年的兒童可以做風水師嗎?

而按照某些人的說法,他們號稱何野雲是他們的祖先,而他們的祖先生於1354年。在洪武一年(1368年)真正的蝨母仙何野雲在“五皈寺”附近為高氏建祠堂,此時認祖宗者的祖宗才14歲;在洪武二年(1369年)真正的蝨母仙何野云為在陳店草尾鄉建寨門,此時認祖宗者的祖宗才15歲;在洪武6年(1373年)建陳氏始祖墓的時候,此時他們的祖先才19歲。14歲就來到潮汕做風水先生幫人建造宗祠和墳墓?這不合常理,哪位主家會請未成年的兒童來做風水師嗎?由此可知,他們宣稱的何野雲是他們的祖先,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何野雲(1325~1393年)到潮時候的年齡,是一位風水師適宜的從業年齡,因為做風水師,一需要經驗,中年以後風水技術和經驗才逐漸豐富,太年輕無經驗和閱歷;二需要體力,尋龍點穴需要滿山跑,尋龍有時需要一天走幾十裡,沒有體力支撐根本無法完成,何野雲到潮時間正是其作為風水師的良好從業的年齡。

-


*

總結

官方文獻《潮陽縣誌》是直接說明何野雲是從陳友諒而敗後來此,是直接證明其來歷。並且有物證:文物保護單位洪武二年(1369年)的五皈寺碑刻和文物保護單位“元”字的蝨母仙古墓碑。“有心人”例舉的官方文獻都沒有直接證明蝨母仙何野雲的來歷,憑牽強附會的猜測和推測,憑無法考證真偽的族譜,是不嚴謹的歷史考證。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兩個人,此何野雲非彼何野雲!

有心人例舉的所有史料,只能證明史上他們那裡曾經有個叫何野雲的人,但是無任何官方史料直接證明他們的何野雲是蝨母仙凡事是要有證據的,沒有直接的證據,只憑牽強的臆斷想象,是不客觀公正的。

古往今來,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雲”的不止一人,但世上“蝨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雲”,都是蝨母仙!!!

如果把洪武年間的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的事蹟,張冠李戴到另一個時代,另外一個“何野雲”身上,是不嚴謹的,不符合史實!

他們也必然考證過距其不久前的官方誌明朝萬曆《新修南昌府志》及民間書籍《地理人子須知》等文獻的記載,但是沒有采納,肯定是因為不認同《新修南昌府志》記載的豐城何野雲是潮汕蝨母仙何野雲,或者說兩個地方的兩個何野雲根本就是毫無關係的兩個人。多次《潮陽縣誌》的編纂組,作為官方誌,必是經過多方的考證,實事求是,得出了更準確的對蝨母仙何野雲的記載,做了詳細的闡述:“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

《潮陽縣誌》的記載,必定經過論證和考證,而且是中立的考證,客觀可信,是官方的。“有心人”的推測,推論,和猜測,並不是中立的原則下做的考證,是有目的性的,選擇性的,是不公正的考證。“有心人”用非中立的,有目的性的,臆斷的,選擇性的考證,企圖推翻中立的官方考證“潮陽縣誌”的記載,合理性有多少?

對於歷史,不能單憑一己的主觀臆斷妄下結論,需有官方的文獻直接證明。

***

多種史料,多種物證,多方印證,蝨母仙是陳友諒軍師流落至此,準確無誤。

-

史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並非名字叫“何野雲”,都是蝨母仙。


    使用擦邊球式、迷惑性的文字,容易使人誤解,是不嚴謹的歷史考證。

    使用過多的想象,臆斷性的猜測結果,是不嚴謹的歷史考證。

    沒有證據直接證明蝨母仙家鄉在他們那裡,憑牽強的想象臆斷,是不嚴謹的歷史考證。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為了促進廣東,福建等地的招商引資而進行的主觀性研究,是不客觀公正的。

尊重歷史,去偽存真,客觀公正地進行歷史考證,這才是一個學者應有的正確姿態,也是人間正道。

*

***結語***

在任何一個時代,各方豪雄基本會有顧問團,幕僚,智庫等團隊,各位豪雄在行事時會諮詢幕僚團隊的意見和建議。而陳友諒也必然有一批幕僚智庫的團隊,除了少數幾位前端的有文字記載的,大部分幕僚智庫團隊只是在後臺出謀劃策,而沒被文獻記載。相信蝨母仙何野雲可能是沒被記載的陳友諒幕僚智庫團隊成員之一,屬於軍師的範疇。英雄不問出處,“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

“蝨母仙”何野雲是陳友諒軍師,得到史書官方誌《潮陽縣誌》、《潮陽姓氏叢談》、《潮陽市志》,和《鳳港盧氏族譜》、港頭《張氏族譜》等,還有自古以來無數的民間傳言,並且何僊陵重修碑記也是如此記載。而且何野雲早期到潮陽的時間明朝洪武元年,在五皈寺和華古巖都有記載。

蝨母仙“何野雲”確有其人,但並非真實姓名,只是化名。就像現代的藝人,有的會起個藝名,人們往往記住了他們的藝名,真實名字不一定知道,比如“成龍”。

古往今來,有無數高人奇人沒被歷史文獻所記載,所以曾經的陳友諒軍師“何野雲”的真實姓名,根本就沒必要再去考證,現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證距今600多年前的具體細節(一些文獻只能參考),肯定沒有確定的答案,就讓其作為一個美麗的謎,一個神奇的傳說在人們心中千古流傳。潮汕就是蝨母仙何野雲的第二故鄉,而且何野雲的骸骨也長眠在潮汕。我們可以說:“何野雲的故鄉在潮汕!”

潮汕人信仰的蝨母仙是明朝洪武年間陳友諒軍師化名的何野雲,而不是信仰其他時代的同名同姓的其他“何野雲”。

流光逝水,夢花幻浪,他的真實身份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之中,他就是一隻野鶴,一朵清雲,曾經逍遙在這片山水之間,給這方土地留下美麗的傳奇。記師尊“蝨母仙”何野雲

仙城仙湖風景區福天宮內的介紹

-

-

相關時間脈絡,可以點擊參考下面文章:

-

重要 | 陳友諒軍師蝨母仙何野雲在潮活動有時間記載的事蹟

toutiao.com/article/7230616775010992701/

-

-



蝨母仙在潮造福百姓

功德之盛,可輝日月

本著傳承民俗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宗旨蒐集整理

為蝨母仙的道行功徳留下片泥鴻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