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高高的石牌坊前,凝視長長的神道,彷彿一下子穿越回明朝嘉靖年間。
這是一片墓地。最南端,是一道高高的石牌坊,站在石牌坊前,向北望,有一條幽長的神道。神道,也就是墓道。
據古文獻記載,自漢以降,中國就有“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的習俗。
神道外側,是楊樹,楊樹裡面,是柏樹。再裡面,才是石柱和石雕。
我們一行,八個人,碰見當地一位農民。據他介紹,這條神道,有二百米遠。
站在石牌坊前,向北望,神道幽深而漫長,招引著我們的目光。我滿懷景仰,穿越漫長的空間,瞻仰墓道最北端的古墓。
時序深秋,神道外側的白楊樹上的葉片大多已經墜落,枯焦的落葉鋪在地上,將地面鋪成一派蒼黃。楊樹枝上剩餘的葉片,在瑟瑟秋風裡微微戰慄,有的淡綠,有的焦黃,渲染著秋天參差錯落的多彩韻律。神道里側的柏樹,依然墨綠,渲染著生命力的執著和頑強。
石牌坊約有四米高,五米寬。質地古樸,造型簡潔明快。兩側兩根四方石柱。石柱下端前後,皆有一面石鼓,石鼓上面,有一頭小石獅子。石牌坊上端,連接著一塊中間鑿成凹槽的橫石板。橫石板上面,雕著二龍戲珠。橫石板上端突出部分,依然是兩條對面飛翔的龍,曲折的龍體上下空間,雕刻著雲朵花紋。中間凹槽部分,雕刻著蓮花。下端突出部分,從東往西,依次雕刻著寬大的座椅,幾匹馬拉著的古車,中間,是一道緊關著的石門。石門西側,是一位擔著擔子的農夫,最西側,是樹木花草。
石牌坊兩側,有三塊石碑。一塊,極矮,黑漆漆就,黑漆石碑表面,刻著陰文大字“孫氏家族墓”。
第二塊矮石碑,沒上漆,石碑中間,刻著“孫敦化墓”五個陰文隸書大字。上面有“東明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刻著公佈時間及機關等內容。從公佈時間看,是“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那時候,席捲全國延續大約十年的動亂剛結束,當時的東明縣人民政府當機立斷,大膽扭轉動亂年代對古蹟全盤批判否定的荒謬風潮,將這塊墓地立為古文物保護單位,是需要膽量和勇氣的。當然,這份膽量和勇氣,是建立在對我國傳統文化充滿自信的基礎之上,建立在對傳統文化深入思辨的大智慧之上。
第三塊石碑,被藍磚砌就的外室包裹著。石碑碑冠,還保留著古樸本色。兩條飛龍里面,有一頭大象。下面,卻被漆上了黑漆,中間從上到下,刻著陰文楷書字:“明賜進士第山東布政使司誥明朝議大夫孫敦化墓”,左面刻著“峕(時的訛字)在公元貳仟零一年◎◎(此處兩字字跡模糊,難以辨識)辛丑孟春月十二日重立”。
據這些石碑上面的文字內容,可以斷定。這裡是大明朝進士賜第山東布政使司及朝議大夫孫敦化的墓地。
據《孫氏族譜》記載,孫敦化,是明嘉靖(1558-1627)年間人,萬曆20年(1592年)進士。官居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曾因戰果卓著,被授予元帥銜,御賜金匾三塊。死後,御賜神獸陵,神獸種類多,主要有石馬,石人,石獅子,石麒麟,石旗杆,石牌坊,石華表等幾十對。實屬罕見。
我們沿著神道,緩緩往裡走。果然見神道兩側有排列整齊的石獸和石人雕像,每一種,有兩個,在神道兩側,迎面相對。造型肥壯,單個體積,和真實的人體及獸體,基本相當。其雕刻簡潔古樸,和石牌坊及古石碑上面的雕刻風格相同。不管是造型,還是雕刻圖案及線條,頗與漢代雕刻藝術造型粗獷、線條簡潔明快的特點相近。
特別是石人,身穿雲緞圓領袍,袍長,幾乎挨地,袖身,寬肥。頭上的帽子,是典型的明朝烏紗帽,前低後高。只是,帽子兩邊的帽翅很短。人物造型體態肥碩,身子比例失調,上身長,下身短。頭部特別大,國字臉,大耳垂,大眼睛,眼珠突出如鈴鐺,臉上表情,如寺廟裡的菩薩,一臉慈祥。整體看,其人文質彬彬,特有讀書人範。
可以看出,這些古雕塑,很多都是複製品。那些古石柱,還保留下幾根半截的,又補充了幾根現代人刻制的石柱,雖然完整,光潔,嶄新,卻顯得不倫不類。
孫敦化死後,被葬在東明縣馬頭鎮後寺村村西,據說,後寺村裡的孫氏皆為其族人。民國之前這裡又地處冀魯豫交界處。大概也正因為這兩點原因,孫敦化墓及石人石獸才能躲過一次次文化劫難——特別是十年動亂當中“破四舊”的狂風暴雨,保存下來。
那位中等身材一臉憨厚相的農民告訴我們,打砸搶時,紅衛兵也來過,砸了一些石柱,被村子裡的人喝止住,又把他們趕跑了。那之後,再也沒有人來破壞。古石柱子保存完好的少,就因為被紅衛兵砸了。
但是,一九九八年那一年,那些十二生肖雕塑卻被貪婪的人盜走,至今下落不明。後寺村姓孫的族人無奈,只好又找石匠照原樣一樣複製,可惜,當年明代石雕的工藝特徵,它們傳導出的時代風韻,無法精到傳神地複製。不過,姓孫的族人後裔,能做到這一點,也已經是盡心盡力了。
孫敦化墓前,還有一塊石碑。應該是完整保留下來的明代石碑。碑冠,其造型和雕刻圖案,和我在石牌坊旁邊見到的第三塊石碑的碑冠一樣,形色古樸。碑身,青石材,上面雕刻的亦是陰文文字,內容也與前面見到的那塊石碑相同。
我站在石人面前,凝視良久,想象著,當年的孫敦化,也應該是特有讀書人氣質,不但“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慈悲情懷,而且,滿肚子文韜武略,要不,也不會因為戰果卓著,被授予元帥銜。
即使我可以穿越時空,卻也無法親眼目睹他的尊容,然而,我可以與他進行心靈對話。在心靈對話中,管窺蠡測,大致可以猜測出一個出身鄉野的普通文人,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如何靠自己的辛勤苦讀,考中進士;如何靠自己的兢兢業業,一步步,晉升到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他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奮鬥史。用來激勵後人,是靠個人努力奮鬥的典範。他的後裔們,以他為家族榮耀。他的後裔們,精心保護他的墳墓,就是在保護自己祖先中靠個人奮鬥求取功名的精英典範,是保護自己家族中一部努力奮鬥才能成功的成長史。也正因為他的後裔們的全力保護,孫敦化墓地,才是我們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文物古蹟。
孫敦化的後裔一代代瞻仰他,不僅僅是瞻仰他個人,也是瞻仰中華民族一個個精英辛勤奮鬥的成長史。我和幾位同齡人一起來瞻仰他,亦是如此。
依依不捨地離開,再回望一眼,一派闃寂的墓地裡,石牌坊,石碑,石雕,白楊樹,柏樹,依然在秋風裡默然無語。我卻在無語之中,聽到了歷史巨人,在隨著秋風窸窸窣窣低語:歡迎你們再來!
我們還會再來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真正趕七八十里路,到這偏僻的鄉野,來瞻仰孫敦化墓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壹點號 輕舟閒言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