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喪事中,“祭”和“奠”有什麼區別?在葬禮上該怎麼使用?

夏朝開啟了華夏4000多年的朝代史,商朝將文明史推向了第一個高潮,而周代則開始了“禮制”,可以說從“五禮”體系建立之後,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事無鉅細都要遵守禮法的規定。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中,最具有莊嚴肅穆之感的就是“凶禮”, 可見凶禮乃是和兇、喪、災難有關的禮節。民間常說“祭奠”,兩者有什麼區別?為何葬禮中用奠而不用祭字?雖然祭、奠二字在詞義中有相同之處,但其內在涵義和使用場所、對象,卻都有著明顯的區別。

第一、“祭”字古義“祭”字最早出現於商代甲骨文,從這個字的字形上來看,就像一個人手持酒肉在供奉神主。故《說文解字》有云:“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由於商周時期的人十分敬畏鬼神,所以用“祭”的方式,殺牲供奉鬼神以表達敬畏之意。按照《說文》的解釋來看,“祭”字有向神靈、祖上,獻上供品舉行祭祀儀式的涵義。同時也有崇敬、祈求保佑的內涵,這其實也是“祭”的本義。後來逐漸演變為對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例如,祭祀先人、諸神等,在這兩種情況下“祭”讀“jì”。《孝經·士章》疏中雲:“祭者,際也,人神相接,故曰際也。”可見“祭”字主要用於祭祀或供奉鬼神及先人,屬於一種禮儀和儀式。

第二、“奠”字涵義“奠”也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按照出土的甲骨上所描繪的字形來看,“奠”的古字好像是把一罈酒放在祭壇上。其本義為置放祭品來祭祀死者,後來多引申為放置、安放、確立、建立,這個字同時也表示用酒祭祀。“奠”字上半部分是“酉”字,而“酉”字的就像一個酒罈,下部的“一”字則代表地面,寓意將酒罈置放於地面上,將這兩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設酒食以祭祀死者或鬼神。專家認為這個字是古人在建築開工時,用酒祭土地神的一種儀式,這和現代詞語“奠基”吻合。 第三、祭、奠有啥區別參加過葬禮的人都應該知道,無論是死者的棺材還是花圈上,都會寫著一個大大的“奠”字。既然祭、奠都有祭祀、祭奠、供奉之意,為啥用奠不用祭呢?這就涉及到了二者的本質區別。但在翻閱現在的漢語字典、詞典的時候,卻發現祭、奠的意思大同小異。都有用祭品向死者致祭、向鬼神獻上祭品的涵義,既然是這樣祭、奠可否隨便用呢?很顯然這種說法和做法都不對,只能用奠而不能用祭。

劉熙《釋名》中《釋喪制》一節中寫道:“喪祭曰奠。奠,停也。”按照他的說來看“喪祭”,應該是指葬前之祭。而葬後之祭則就不叫做喪祭,而應該叫做“吉祭”。鄭玄在注《周禮·地官·牛人》中也曾說道:“喪所薦饋(按:薦謂進獻主食,饋謂進獻副食)曰奠。”而賈公彥進則說:“喪中自未葬以前無屍,飲食直(按:僅僅之意)奠停於神前,故謂之奠。”雖然看起來晦澀難懂,但卻讓祭、奠二字的區別更加清晰了,《禮記·檀弓下》架子啊:“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孔穎達疏雲:“奠,謂始死至葬之時祭名。

以其時無屍,奠置於地,故謂之奠也。” 表達了 死者尚未下葬之前就是“奠”的涵義,無獨有偶李如圭在《儀禮集釋》中雲:“自始死至葬之祭曰奠。不立屍,奠置之而已。”很顯然意思已經很明確了,在死者去世當天奠後才能祭。而清儒萬斯大《儀禮商》則解釋為:“未葬之前,有奠無祭。葬之日,以虞易奠,謂之喪祭。終虞之明日,卒哭有祭,乃謂之吉祭。”。這說明祭、奠的卻別就在於,奠是死者尚未下葬之前的祭祀,而祭則是死者下葬之後的祭祀,二者的卻別還有祭的時間更為長久。

結 語我國作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講究依禮辦事,無論是天子登基還是婚喪嫁娶,都應該依照“五禮”中規定的禮節操辦。時至今日“五禮”雖然名存實亡,但是民間尊禮之風依然未減,尤其是在葬禮、喪禮方面,更是特別在意禮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