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於成功說服了舅母,將表妹納進門為妾的麥秀英,長吁了一口氣。感覺心裡的重擔落下的同時,卻也升起了絲絲縷縷的酸澀感。麥秀英將心底的澀意強壓下去,不這樣又能如何呢?
雖然,西學東漸讓女性意識漸漸崛起,她們這些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輕女性,在婚戀方面,開始主張更自由的婚姻觀念,以及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很多世家大族,還依舊會娶妻納妾,將“多子多孫”當做福氣。

麥秀英嫁給了首富,被眾人豔羨,風光的背後有著別人不知道的苦。結婚多年無所出,她也是被婆婆逼的狠了,想著總要納進來一個女子,不如找個自己知根知底的,於是她看中了自己舅舅家的妹妹。
所以麥秀英主動出面做媒,為丈夫納妾,而且納的還是自己的表妹。彼時的她,全然沒有想到,這個表妹進門後,接連生了10子,一躍成為了平妻。

青梅竹馬豪門婦
麥秀英的丈夫就是香港鼎鼎大名的富商何東。如今說起何東,後面必會跟著一長串的頭銜,何東家族的創始人,香港開埠後的首富,曾被多國授予的各類勳章和爵位。可兩人相識之初,何東還只是個無名小卒。
何啟東也叫何東,人們常常提起的何東家族,就是由他的名字而來。
何東是歐亞混血兒,父親是何仕文是一個荷蘭籍的猶太人。香港被英國佔領後吸引了很多歐洲商人前來尋找商機,何東的父親就是其中之一。
何仕文在香港一住就是14年,並找了個疍家女子結婚生子,這個女子就是何東的母親,施娣。而何東,是他們的長子。

可惜,何仕文經商的才能和運道總是差了那麼一點,即使採用了廣撒網的方式,將業務拓展到洋行,勞務輸出,酒店,船塢,保險代理商等多個方面,但生意是每況愈下。
最終,何仕文在瀕臨破產的局面下,扔下了施娣和她的幾個孩子,獨自回了國。
為母則剛,施娣咬牙硬撐著,獨自將幾個孩子養大成人。她極重視孩子的教育,在何東還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了傳統的中式教育。到他12歲的時候,又轉到中央書院讀書,接受正規的西式教育。

無獨有偶,當時洋商在香港和疍家女結婚生子的例子煩不勝舉。何東的妻子麥秀英也是混血兒,其父麥其廉任職於香港渣打銀行。
何東的母親和麥秀英的母親是閨蜜,兩家的孩子走的也是極近,可謂是青梅竹馬。
不幸的是麥秀英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幼年失母,父親還是個不顧家的。施娣看著昔日姐妹的孩子無人照付,心生憐憫,便將麥秀英接到身邊撫養。
兩個孩子可謂是朝夕相處。年歲漸大後,在施娣的撮合下,麥秀英嫁給了何東。
兩人結婚後,麥秀英勤儉持家,並且盡心盡力的輔佐丈夫的事業。讓何東毫無後顧之憂的展現他的商業才能,將自己的事業一步步做大。

兩人婚後感情甜蜜,何東的生意見有起色後,他還將香港一棟大廈買下來,命名“東英大廈”,作為兩人感情的見證,送給妻子作為禮物。
夫妻伉儷情深,旁人都在豔羨麥秀英的幸福,可麥秀英卻有苦難言。
結婚多年,麥秀英始終沒有為何東誕下一兒半女,無奈下,她只得幫何東納進了一名侍妾,周綺文。
施娣大感欣慰,以為何家終於能夠開枝散葉了。可惜事與願違,周綺文進門三年來還是一無所出。

大宅門裡是非多,施娣不免生出些猜忌,屢屢對麥秀英施壓。
麥秀英為丈夫納了小妾實是無奈之舉,每每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別人親密相處,都是傷心不已。
如今周綺文也無所出,麥秀英暗喜,她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婆婆一直在邊上看著,勢必要為丈夫再納一名小妾進門,與其找個不知底細的人,到不如自己找個合心的人。
思來想去,她想到了自己舅舅家的表妹張靜蓉。

勸妹為妾共侍一夫
張靜蓉長相端莊秀麗,氣質出挑,是那種傳統的中國式大家閨秀。
最重要的是,張靜蓉是麥秀英親舅舅家的孩子。一根所出,利益共存,在麥秀英看來,這已經是對她最為有利的選擇了。畢竟丈夫如今富可敵國,不知有多少人惦記著,再納一名小妾進來開枝散葉,是必然之事。
但張靜蓉自幼接受的就是西方現代教育,對“三妻四妾”很是反感,加之父親開明,讓其“婚姻自由”,自然不願與人為妾。

麥秀英多次上門做媒,卻屢屢碰壁。她對舅母保證,絕不會虧待了表妹,也不會將張靜蓉視為侍妾。“只要表妹能生下一兒半女,便可為平妻。”這是麥秀英的保證。
彼時的張家,張靜蓉的父親已過世,雖然家境還算優越,但也略見頹勢。在麥秀英的竭力勸說下,張靜蓉母女終於首肯。
幾個月後,張靜蓉坐上了花轎,敲鑼打鼓的進入了何家。張靜蓉確實是個“好生養的”,嫁進來之後不出一年就生下一子。何東大喜,將張靜蓉抬為“平妻”。
“平妻”的重點,就在於一個“平”字。意為張靜蓉在家裡的地位不是“妾”,而是何麥秀英一樣的“妻”,兩人平起平坐不分大小。

她生下來的孩子也是正經八百的“嫡子”,而非“庶子”。這張靜蓉也是爭氣,之後又接連生了9個孩子,而麥秀英依然膝下無子。張靜蓉便將自己的兒子,交由麥秀英撫養,這個孩子便是抗戰名將何世禮。
成年後的何世禮在張學良手下謀事,待抗戰結束後,他辭去軍職回到香港繼承了父親的鉅額遺產,成了《工商日報》的董事長。
畢竟是“真正意義”上的嫡長子,何世禮自小就格外受父親寵愛,將最好的資源都傾注在他的身上。
何為“真正意義”上的嫡長子?我們暫且按下不表,說回麥秀英和張靜蓉兩姐妹。

於外人看來,何東後宅中妻妾和睦,可謂是“御妻有道”。 與洋人的交際都是麥秀英出面,與國人的人情往來則是交由張靜蓉來做。兩人各司其職,將何東的後院打理的井井有條。成就了比人口中,“娥皇女英”的佳話。
但兩女共侍一夫,怎麼可能完全相安無事,兩人間總會不自覺的攀比。
張靜蓉喜歡旅遊,一生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剛成親的時候,何東投其所好的與她來了一場,長達幾個月的蜜月旅行,上海、日本、美國轉了一圈才攜手歸來。
而在家中等待的麥秀英,看錶妹"寵冠後宮",心裡難免有些不樂意。雖然對旅遊的興趣不是很大,但也有樣學樣的求著何東帶她四處走走。

這本不是什麼大事兒,畢竟張靜蓉早就享受過此殊榮。但偏偏臨行前,張靜蓉剛剛生下不久的兒子何世勤不幸夭折,她傷心欲絕,自是希望丈夫此事能陪在身邊。
但麥秀英和何東的美國之行早已定下,無法更改行程。最後張靜蓉獨自站在家門口,看著表姐和丈夫攜手而去。
何世勤是張靜蓉的第一個孩子,初為人母失去了孩子,自己肝腸寸斷的時候,孩子的父親卻不在身邊,張靜蓉心裡悲傷憂鬱了很長時間。還好之後她又生了兩個女孩兒,並於1906年生下了次子何世禮。
因為之前的孩子早夭,所以何世禮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嫡長子。

"娥皇女英"結局迥異
痛失長子,次子又要送到表姐身邊撫養,作為一個母親,張靜蓉痛苦萬分。兩人表面上平靜和睦,但私下也是暗潮湧動。
為了平衡兩個女人之間的地位和關係,何東用了最簡約粗暴的方法,用錢砸!
1931年恰逢何東的70大壽,為了感謝兩位妻子多年的陪伴與支持,何東直接給了兩人每人10萬元的鉅款,任由她們自行支配。
麥秀英用名下的錢財成立了慈善信託基金,在教育和醫療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張靜蓉因為信仰問題,精力多放在了佛教宣傳上,到了晚年更是將大部分的財產,都用在創建東蓮覺苑上。

兩個性格迥異的女人,最終的結局肯定也是大不相同。
1941年香港淪陷,張靜蓉和何東兩人恰好在澳門避開了戰亂。因為兩人都不在香港,麥秀英只能留下來照看生意。
可一個深宅婦人如何能守住這偌大的家業,何東在香港的大部分產業很快都被日軍佔據。被困在香港的麥秀英孤立無助,最後病死在戰亂之中。
而身在澳門的何東,因為澳門宣佈中立,暫時還未受戰火的波及。他在澳門也有不少產業和宅邸,日子過的還算安穩。

一直到1945年日軍戰敗,宣佈無條件投降,何東才起身返回香港。
而此時,伊人已逝。何東為麥秀英補辦了一場葬禮,斥資建造了何東夫人紀念堂,並在自己去世後與妻子麥秀英一起合葬。
因為信仰不同,張靜蓉死後則一人孤獨地葬於昭遠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