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

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魏育青宣佈支隊啟動

“新時代上海譯家沙龍”的前身,是上海翻譯家協會品牌項目“青年譯者沙龍”,在副會長袁莉教授的策劃、組織下,每年春季和秋季各開展一次主題沙龍活動,至今已是第十二個年頭,受到了業界的關注,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次沙龍的主題是“文學翻譯與文學傳播”,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法語系教授、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袁筱一,復旦大學德語語言文學系主任、教授李雙志,復旦大學西班牙語語言文學系主任、教授程弋洋分別作了《法國文學的漢譯與中國文學的法譯》《翻譯之橋的孤獨與風景》《從1590到西班牙語美洲》的主旨發言。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上海翻譯家協會常務理事朱振武任特邀主持。

袁筱一從發生的角度分享了她對文學傳播視角下的翻譯的思考。她認為,有兩個層面的問題需要格外注意:從國際傳播角度來思考,翻譯作為傳播的一部分,也具有塑造國家或者民族文化、語言文化形象的功能,這也是翻譯的目的之一,需要思考在這個目的下的文學翻譯。第二,在試圖理解文學傳播視域下的文學翻譯的同時不能忘記,文學翻譯的場域始終是和文學翻譯本身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文學翻譯中,中譯外與外譯中看似是兩個方向,似乎是彼此並不相關的兩條平行線,但事實遠非如此。他者的思想以及語言通過翻譯進入自身,而自身的語言和文學經過這樣的翻譯,會產生變化,成為新的自己。這種新的自己又會藉助翻譯進入他者的思想與文化,如此生生不息,循環往復。”

李雙志認為,不管是將外語譯為中文,還是將中文譯為外語並推向更廣闊的世界,翻譯由於跨越了語言的邊界,其本質即是一種傳播行為。而文學翻譯能夠突破機器翻譯的關鍵就在於文學的不可複製性,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性,都是一個獨特的人在一種獨特的境遇下創造的獨特的美學風景。譯者的工作就是搭建這樣的橋樑,成為讀者的領路人。“譯者有自己的語言,也面對獨特的作者。但是譯者翻譯出的中文作品將由所有讀者共享。譯者需要不斷地在獨特與共享之間尋求平衡,甚至很多時候要讓讀者從共享的中文中得到刺激、震撼和衝擊,這才是文學作品。”

程弋洋則就漢語文化如何走向西語美洲,發展漢文化的“第三方市場”分享了看法。通過觀察漢文學在西班牙語世界的出版,她發現,讀圖時代顛覆了過去對於文學的定義,漫畫也可以成為一種文學表達形式,在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很受歡迎。同樣的還有中國的科幻文學、諜戰文學等。但她同時也指出,在中國文學的翻譯推送上,要更加重視配套宣傳,“到底是把營銷配套方案配套給10本書,讓它們更加‘可見’;還是推 100 本書,讓它們‘自然生長’?這都是我們在圖書走出去的過程中應該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從傳播和接受這個角度。”
交流發言環節中,各與會專家學者也都圍繞各自關心的話題發表了看法。




sdfd
沙龍活動現場

上海翻譯家學會會長魏育青在總結髮言中表示,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發言都從不同角度對“文學翻譯和文學傳播”這一議題帶來了推動。同時,他也表示,以文藝志願服務為代表的實踐活動,實際上也是傳播的一環,用文學藝術的力量積極惠及人民,將文學藝術更好地推廣到廣大的群眾當中去。“傳播不僅僅是掛在牆上的這面志願旗幟,或者是出版部門的某些願景,更是實實在在地能推動翻譯工作往前進的這種實踐和思考。”

活動現場,朱振武教授向上海翻譯家協會贈送了他的十年心血之作、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結項成果《中學西漸》《他山之石》《歸異平衡》文編|秦 嶺
美編|何亦平
攝影|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