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縣發現三處疑似“古焙茶窯”遺蹟!

瀘州有著悠久的採茶、製茶歷史

唐代陸羽撰寫的《茶經》中

就記載了瀘州南部少數民族

採茶、製茶工藝

日前

古藺縣男子徐挺

在深山中

發現了三處“殘垣”

疑似是古代烘焙茶葉的作坊

↓↓↓

四處走訪、查閱大量資料

發現三處疑似“古焙茶窯”遺蹟

徐挺是古藺縣黃荊鎮綜合文化站站長,他酷愛歷史文化,同時也是一位徒步愛好者。

徐挺在深山中查找遺蹟

2014年,他通過走訪,在古藺深山中發現一處“殘垣”。通過查閱資料和聆聽當地村民講述,徐挺認為這處“殘垣”應該是傳統染料“藍”的烘焙作坊遺蹟

之後,他又翻閱了大量書籍,走訪了很多村民,瞭解到這處“殘垣”可能不僅是“藍”的烘焙作坊,也是古焙茶窯遺蹟。因為製作“藍”和烘焙茶葉時節不同,他認為此處應該是交替使用的“多功能作坊”

唐代陸羽《茶經》中記載,古焙茶的製作有三十餘道工序,其中包括“焙”,即對茶葉進行微火烘烤。茶窯便是完成這項工序的地方

《茶經》中對古焙茶窯的記載

今年8月,他再次通過大範圍走訪、打聽,又發現了兩處同類型疑似遺蹟。

徐挺介紹,這三處疑似遺蹟均位於古藺縣黃荊鎮漢溪村,部分牆體保留較好,最大的一處長約5.8米,寬約2.8米,並有長約8.5米的“火道”。

當地古茶樹資源豐富

“殘垣”與資料記載基本吻合

徐挺告訴記者,古藺縣茶樹資源豐富,目前保留的古茶樹至少有20萬棵,古代製茶業盛極一時。不過因為古茶樹較高,矮的都有4-5米,高的可達10米以上,採茶過程相對困難,批量生產條件有限,因此在現代沒有被大量利用。

徐挺表示,不少書籍都對古藺曾經的製茶工藝作了記載。通過與《古藺外貿志》和《中國茶文化遺蹟》兩書中記載的有關古焙茶窯的信息進行比對,徐挺發現這三處“殘垣”與書中所寫的特徵基本吻合。

徐挺的家人在測量所發現的“殘垣”

一旦查證,將進行保護和研究

在徐挺發現這三處疑似遺蹟前,《中國茶文化遺蹟》一書中曾有記載,古藺縣黃荊鎮筍子山中發現了一處古焙茶窯遺蹟,長4米、寬2.2米、高1.3米。不過,由於人為活動的影響,該處遺蹟已基本消失。

《中國茶文化遺蹟》中的記載

為了更好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徐挺在新發現這三處疑似遺蹟後,立即走訪告知當地村民,將其保護起來,減少人為活動對其的影響和破壞。同時,徐挺也第一時間向古藺縣相關部門進行了彙報。

記者從古藺縣文物局獲悉,近期,該局將派專員前往疑似遺蹟的所在地採集信息,進一步查證。一旦查證確為古焙茶窯遺蹟,相關部門將展開保護和研究,這將為研究古代製茶史提供很好的實物證據,同時也將進一步佐證瀘州乃至雲貴川地區採茶、製茶歷史的悠久。

目前,徐挺仍在繼續走訪、查找,他相信在周邊肯定還有其他的疑似遺蹟。

#文旅瀘州##瀘州頭條##瀘州風物正當紅##瀘州旅遊##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