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宮廷金魚“遊入”尋常百姓家

北京日報記者 王可心

北京通州的運河文化源遠流長。明清時代,有不少南方的新鮮物件兒,包括美食美酒、戲曲唱腔、生活用品,都跟著漕運的船隻一併來到了通州。其中有一樣,不僅流傳至今,還發展成了產業,併成為獨特的歷史文化印記,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宮廷金魚。

眼下,2023年宮廷金魚特展正在恭王府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52個品種680多尾金魚集中亮相。其中,鵝頭紅、蛋種絨球兩個品種就來自通州的養殖基地。為保護和傳承這份寶貴的種質資源,通州的觀賞魚養殖從業者們這些年在不斷地摸索。過去專供達官貴人的宮廷金魚,將來有一天也會遊入尋常百姓家,為市民生活添彩。

來自通州的鵝頭紅、蛋種絨球亮相2023年宮廷金魚特展。北京日報記者 武亦彬攝

通州“遊”出稀罕金魚

走進恭王府,一個個木質的大盆格外吸睛,上前細看,胖乎乎的金魚在水中游動,時而害羞躲藏到蓮葉下面,時而冒出水面吐泡泡,趣味橫生。

“這個用來盛放觀賞魚的木盆,被稱為木海。木海觀魚可謂是古時宮廷貴人最喜歡的娛樂活動。”工作人員介紹,今年是第二次在恭王府舉辦宮廷金魚展,展示的宮廷金魚中,不僅有老北京傳統名貴品種王字虎頭、鵝頭紅、五花獅頭、蛋種絨球,還有來自福建、江蘇、河北、廣東等地的名品金魚,包括鳳尾鶴頂紅、紅牛蘭壽、熊貓蝶尾、福壽金魚、珍珠金魚、望天金魚等難得一見的珍稀品種,更有來自英國、泰國的金魚,著實讓人一飽眼福。

而在木海中自在遨遊的“蛋種絨球”,正是來自通州永樂店地區應寺村的宮廷金魚保種養殖場。

精細培育造就高顏值

這種稀罕金魚是怎麼養出來的?近日,記者探訪了這家養殖場。從外表看,養殖的暖棚與普通溫室大棚別無二致,邁步走進內裡,卻大有乾坤。近1000平方米的水面被分成50個養殖格子,每格中都分佈著不同大小、外形花色各異的蛋種絨球金魚。

蛋種絨球是老北京傳統宮廷金魚品種,體型短圓如蛋,鼻子兩側延伸出兩束肉質的葉團,遊動時彷彿頂著兩朵絨球,非常喜人。“蛋種絨球顏值很高,但養起來可不簡單。”養殖基地負責人黃宏宇說,“蛋種絨球的生長週期比較長,不同生長階段要精細地控制生長速度。如果控制不好,身材會走樣。長得快了,體型就變得又瘦又長,少了憨態;如果長得慢了,身體就會變得不勻稱,也影響美觀。”

一個好的金魚品種鞏固變異、保證遺傳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從選種、培育、產卵、孵化,都需要精細的技術。經過十多年的摸索,發現金魚長勢跟水體溶氧量、餵食量、食物營養含量等因素相關,“影響因素很多,我們現在也依然在摸索階段,想要繁育出高品質的宮廷金魚,要靠很大的運氣成分。”黃宏宇說。

張家灣曾是規模養殖地

與市場上常見的孔雀魚、鬥魚、錦鯉等觀賞魚品種相比,宮廷金魚的養殖難度高、價格也稍高,不受消費者青睞,屬於小眾品種。但在歷史上,宮廷金魚是非常受歡迎的,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通百姓,無不喜愛賞魚。“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形容的就是舊時京城小康人家的圖景。因為金魚與“金玉”諧音,寄寓人們對“金玉滿堂”“金玉同賀”的美好祈願,北京南城金魚池地區就已經成了金魚養殖聚集地,形成了金魚徐、金魚張、金魚趙等金魚養殖世家。

至明清時期,宮廷金魚更加繁盛,鼎盛時,曾有300多個宮廷金魚品種。資料顯示,中國金魚有兩個發祥地,一個是江浙一帶,另一個就是北京。來自南方的宮廷金魚經由大運河運抵張家灣,在當地短暫養殖後送入宮廷,因此逐漸在通州張家灣一帶、朝陽黑莊戶地區、南城金魚池地區興起了宮廷金魚的規模養殖。

而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變化,住四合院的少了,樓房裡放個木海養魚太佔地兒,玻璃魚缸的興起,讓人們賞魚的角度從俯視變成了平視,宮廷金魚的視角優勢不復。與此同時,外來魚種佔據市場份額日益增大,宮廷金魚養殖業者開始驟減。

大力保育特色品種

為了保護北京這一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種質資源,2021年起,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在全市建立了6家宮廷金魚保種場,開展對蛋種絨球、鵝頭紅、王字虎頭三種北京特色金魚的保育工作。在這6家中,有2家保種場位於通州,分別為通州永樂店地區應寺村的天地人魚養殖場以及通州區馬駒橋鎮的祥龍金魚養殖場,主要繁育蛋種絨球和鵝頭紅兩個宮廷金魚品種。

“目前,全市共保存宮廷金魚親本3197尾,繁育苗種37.7萬尾。”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研究員何川說,2022年普查數據顯示,北京市以觀賞魚為主的養殖場共229戶,佔全市總養殖戶的26.57%;養殖面積為7288.53畝,佔全市總養殖面積的35.33%。從養殖收益上分析,北京市精品金魚和錦鯉養殖利潤比較高,效益可觀;金魚、錦鯉佔觀賞魚消費比例的 57.96%,2020年實現了畝效益1.78萬元,與2016年相比提高了51%。

近年來,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陸續在故宮博物院、中國園林博物館、恭王府博物館等地,舉辦宮廷金魚宣傳推廣活動,進一步發揚北京傳統文化印記。下一步,將突出北京特色種質資源保護、金魚養殖產業發展,搭建宣傳推廣交流平臺,傳承和發揚首都農業文化,促進休閒漁業創新升級,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