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幾小時在博物館裡深入瞭解這座被嚴重低估和忽視的歷史文化名城

#走進博物館#

瞭解一座城市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深入市井街巷,在車水馬龍和大快朵頤中被煙火氣包裹;二是走進當地的博物館,在文物展品和文字展板中被歷史感浸染。

前者慰藉身心,後者滋養精神。若是能夠把二者相結合,便是對一座城市最衷心的致敬。

2014年初遊保定,我們的時間用來品嚐美食、走馬觀花。2023年再入靴城,把更多的精力留給了博物館、老建築與各級文保。

對於一座城市,不同年齡有著不同的認知和感受。所以如果有機會,每個地方都值得一遊、再遊。

那麼提起保定,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

保定博物館新館(包括關漢卿大劇院)於2021年6月正式開館。場館面積由原來的2100平方米增加到222000平方米。

博物館一層大廳非常開闊,兼具縱深感與挑高感。整體弧線形的設計讓視覺流暢起來,焦點匯聚在盡頭,延伸出微微的神秘,讓人想一探究竟。

平面導視圖很清晰,用不同顏色標註了各層展廳,一目瞭然。

保定博物館共三層,一層為《保定記憶》非遺廳和臨時展廳;二層為《保定故事》展廳、精品文物廳與科技互動廳;三層為美術館展廳。

每次參觀一座博物館,都習慣於先從歷史脈絡梳理開始,所以最先去到二層的《保定故事》展廳

這裡,有你所知道的、更多是你不知道的,保定。

早在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遠古智人就在淶水北邊橋一帶繁衍生息。至新石器時代,徐水南莊頭和易縣北福地的先民曾在這裡馴養家畜、祭祀天地。

這裡曾是黃帝、堯帝、顓頊的重要活動區域。(也沒註明誰考證的,反正展板上是這麼介紹的)

保定自古處於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匯區域,多元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文化。

西周時期,保定大部分地區屬於燕國;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趙諸侯林立,列強爭雄。

漢唐時期是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保定地區出土了金縷玉衣、長信宮燈、曲陽石雕等珍貴文物;北嶽文化發祥於此,影響深遠;名人輩出,燦若星河,如我們所熟知的范陽盧氏、劉備、張飛、祖沖之、酈道元、慧能等。

兩漢時期,保定境內主要屬涿郡和中山國管轄,厚葬之風盛行。近些年來的重大考古發掘很多都來源於這一時期,例如東黑山遺址、滿城漢墓、防陵漢墓、望都漢墓等。

不久前剛剛去過滿城漢墓,整理出一些圖片和文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鏈接閱讀哦:

陵山崖墓,漢墓中的另類。西漢第一代中山靖王與妻共眠在這青山之上|河北保定滿城漢墓

鎮館之寶東漢銅馬:1981年在保定市徐水區仿陵漢墓二號墓中出土,分直頸和曲頸兩尊。銅馬的頭、耳、身、腿均是分別鑄造,再套接而成,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戰國黼黻[ fǔ fú ]紋大筒瓦

▼戰國走獸水波魚紋雙耳陶壺(借展文物)

▼漢代彩繪陶百花燈

▼北朝青釉印鳳鳥紋雙系扁壺

▼隋代白石立形雙菩薩像(河北省博物院藏)

▼東魏白石坐形佛像(河北省博物院藏)

▼金代青釉鐵鏽紋虎鎮

北宋初年,在清苑縣置保塞軍,寓“保衛邊塞”之意,後升保州,為宋遼邊關重鎮。元代設保定路,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保定由此成為畿輔之地。

明代設置保定府;清代成為直隸首府,是直隸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直隸總督署及其附屬軍事、司法、教育、河務等機構在保定設立,現均有遺存。保定的地位達到頂峰。

▼明代翰林院編修徐君墓誌銘

▼清代粉彩花卉魚紋託勺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政府沿清代直隸行省建制,留保定府。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直隸省為河北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至保定。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駐保定。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河北省政府又由保定遷往北平。

▼民國保定商號錄冊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為省會。1958年5月,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往天津。

1966年1月,河北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年2月,河北省會遷出保定,遷入石家莊。

至此,保定漸漸退去了省會的光環,由歷史上的京畿重鎮慢慢變為普普通通的城市。很多保定地區出土的文物也隨之搬遷到了石家莊……

但是它的燦爛文化沒有消失,傳統工藝沒有停滯。在保定博物館其他展廳裡,這些跨越千年而依舊生機盎然的元素,正列隊整齊,等待著我們的到來。

二層精品文物廳:《遇鑑——保定市博物館館藏銅鏡展》

同處二層的精品廳現在正舉辦館藏銅鏡展,雖然展廳不大,但是很用心地講述了古代銅鏡所承載的文化。它是縮影,也是放大,鏡面雖小,卻氣象萬千。

銅鏡,亦稱為“鑑”,是古人映照梳妝的用具。中國銅鏡有著4000多年的發展史,歷經戰國、漢、唐三個輝煌階段,至明清後逐漸衰落。

展廳展陳了一百多件文物精品,均是從保定博物館館藏中遴選而來。分為《鏡從何來》、《鏡中繁華》、《鍊冶熔鑄》、《映照生活》四個部分。

中間的圓形展臺尤為詳細地介紹了銅鏡的各種紋飾,例如獸紋、動物紋、龍紋、花草紋……

▼漢代規矩鏡

▼唐代龍紋鏡

▼元代二龍戲珠紋銅鏡

三層美術館展廳:《點卯大吉——中國保定陶瓷藝術展》


一進入這個展廳,就被它的布展所吸引,帶著一點沉靜、優雅與安寧。

保定優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定瓷的卓爾不同。

曲陽西擁太行,礦產豐富,澗磁土、方解石、長石等多種可塑性土質軟料和骨架性硬質石料,都能在本地山中採集。

刻花裝飾是定瓷的獨創特色,始於北宋,五大名窯唯定瓷以裝飾見長。從定窯遺址大量標本所見,無論是盤、碗、罐,其刻花裝飾的數量均在70%以上。

這種裝飾手段靈活、簡便,與定瓷潔白晶瑩的材質與釉色相吻合,被大批量應用後形成了宋代定窯刻花藝術的高峰和非凡成就。

定窯是公認貢御時間最長的歷史名窯,定瓷在宋代被譽為“天下第一瓷”。

最後我們回到一層,帶著之前參觀的印象,來一次保定非遺之旅,領略它的藝術魅力。

一層展廳:《保定記憶非遺廳》

展廳有一整面牆的非遺項目名錄,共分為十大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

有些眼花繚亂了,放幾張喜歡的照片吧,更詳細的藝術有待大家親自前來觀看哦。

聊起去保定旅行,身邊的朋友問:“保定有什麼可玩兒的?”

那要看你對“可玩兒的”定義是什麼。

保定留存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其中國家級文保就有69處。(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保定鐘樓、光園、大慈閣、清河道署、淮軍公所、直隸審判廳舊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

朝代更迭、風雲跡變為保定沉澱出厚重的歷史基底,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在這裡交匯、延續、幻化出新生命。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載體,因為我們活在當下。

認真瞭解一座城的歷史,再好好感受它的今天,就會明白它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

那未來呢?我們的今天已經是古人的未來了啊。

這一路前行,從博物館看到的種種都會深深埋在心裡,等有一天走到更遙遠的以後,便會開出燦爛的花。

————

喜歡保定博物館的布展與燈光,能感受到他們的用心。人多嘈雜,沒能夠參觀得更仔細,期待下次有更好的機會。(友情提示:儘量避開寒暑假!)

這座城,就像年輕時哼唱過的那些民謠。歲月沉澱後再聽,豐富了閱歷、增添了滋味。

最後,為什麼保定又叫“靴城”呢?請看下圖:

我是心堯,熱愛並記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