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草原人 皆向草原老

任繼周院士在觀測點。學校供圖

■走近2023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視力下降、腿腳不便,中國工程院院士、2023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99歲的蘭州大學教授任繼周的活動範圍只能在書房裡。面對一張大投影屏,他每天要工作6小時,在草業科學領域,他已經徜徉了近80年。

任繼周是我國首位草業科學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草業科學奠基人。他潛心草地農業教育與科研,勇攀科學高峰,帶領團隊為我國草業教育和科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創建了我國農業院校第一個草原系;創立的草原分類體系,是現在唯一可用於全世界的草地分類系統;帶領的學術集體提出了評定草原生產能力的指標——畜產品單位,被國際組織用以統一評定世界草原生產能力;積極組織編寫並出版《中國農業倫理學》,開中國農業哲學研究先河……

奮戰西北草原科研一線

生於耕讀之家,長於戰爭年代。少年時的任繼周經歷了國家貧困、同胞羸弱的時期。19歲那年,體重只有45公斤的他,以高分報考了原國立中央大學的冷門專業——農學院畜牧系草原專業。

大學時代,任繼周師從我國現代草原科學奠基人王棟教授,攻讀牧草學、草原學,兼習動物營養學。畢業後,經恩師王棟推薦、獸醫學家盛彤笙先生邀請,他受聘於原蘭州獸醫學院。臨行前,王棟專門送了他一副對聯,上面題寫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與牛羊同居,與鹿豕同遊”在任繼周心裡激盪至今。

初到西北,在一間掛著“牧草研究室”牌子的16平方米實驗室裡,一張辦公桌、一盞煤油燈、一個書架、一個單面試驗檯,這便是任繼周的全部專業設備。苦寒之中,他和同事們奮戰在火熱的草原科研一線。

1954年,在海拔3000米的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草原的馬營溝上,立起了兩頂白色帳篷,任繼周做定點觀測的實驗室就這樣落成了,這也是我國第一個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

建站初期,任繼周每週前3天在蘭州教學,後4天到試驗站工作。即便如此,他的教學工作也從未耽擱。

填補中國草業科學的空白

20世紀70年代,任繼周心痛地見證了過度開墾導致的草原退化,草原生態系統不斷潰敗的過程。他總結歷史教訓,提出發展季節畜牧業等理論,創建了有數字化特徵的草原綜合順序分類法,推出了草地臨界貯草量、家畜臨界減重等學術成果。

“草原是生態系統,草原的問題出在草原之外。”基於這樣的認識,任繼周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分為前植物生產層、植物生產層、動物生產層、後生物生產層。草原學由此向草業科學發展。

從草原到草業,一字之差,卻將草地納入整個農業生態系統,草業科學的學科框架正式形成,中國草業科學的空白就此填補,我國草原保護與有效利用在日後逐步被提高到戰略高度。

1981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正式成立。任繼周主持承擔全國及甘肅省有關草原生態研究課題,研究、收集、整理草原科技情報,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地科研機構協作,開展學術交流。

同時,他帶領學術團隊在黃土高原、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及沿海灘塗地區,深入開展草地農業生態系統研究,不斷積累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草地農業生態學的理論體系。

如今,草地固碳、保水、調節氣候乃至文化傳承的功能逐漸被人認識,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讓草原上升騰起新的希望。

把知識、智慧與愛播撒在後來者心間

1995年,任繼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一頭是遼闊草原,一頭是三尺講臺,他把從草原獲得的知識、智慧與愛播撒在後來者心間。

在任繼周的帶領下,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湧現了全國草業科學領域僅有的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入選首批全國20家標杆重點實驗室,培育的多個草種品種進入國家級名錄,草學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草學”一級學科在學科評估中先後獲得全國排名第一和A+……

有人跟任繼周說,各地草原站都有你的學生,你辦了草業科學的“黃埔軍校”。他堅定地說,做學問必須“教學相長”,把成果運用於培養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否則,就成了‘書櫃子’‘紙簍子’”。

進入耄耋之年,任繼周已不能躬親參與農業結構改革的實際操作,繼而轉向做深度思考。中國耕地問題的源頭何在?中國“三農”問題何解?

於是,他從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發展歷史起步,逐漸進入農業倫理學思考,組織編寫並出版了《中國農業倫理學導論》,開創了中國農業倫理學研究的先河,用哲學的終極探索,回應學科的方向問題。2014年秋,在蘭州大學逸夫科技館,“農業倫理學”第一課,90歲高齡的任繼周思維敏捷,一個小時的授課,全程站立。

九十九載的生命跨度,對任繼周而言,像草原一般深沉、遼闊。乖謬苦澀與輝煌至榮,他都多次經歷。喜愛古詩詞的他把王昌齡的“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改成“從來草原人,皆向草原老”。

花開花落自有時,而任繼周心中的草原生生不息。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09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尹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