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從中國茶園到俄羅斯茶炊,中國如何影響俄羅斯茶業發展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月19日報道,原題:從中國茶園到俄羅斯茶炊:中國如何影響俄羅斯茶業的發展5月21日為“國際茶日”。俄羅斯是歐洲最早傳播中國茶的國家之一,近幾十年來,這裡的茶文化有了真正的復興。漢學家米哈伊爾·巴耶夫是俄羅斯推動中國茶最積極者之一,他與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做了分享。

俄國茶文化始於17世紀。之後幾十年茶一直被當成藥用飲品。18世紀喝茶成為貴族圈時尚,從中國將茶運入俄需半年,費用極高且風險重重。19世紀中葉,茶在俄國,無論城裡的赤貧者還是鄉下農民中都非常流行,這讓外國旅行者驚詫,要知道,茶葉在歐洲一如既往是高貴飲品。莫斯科1846年已有200多家茶館,給主人帶來鉅額利潤。

茶葉貿易對俄國經濟有巨大影響,因為茶葉,俄國的茶炊、瓷器和各類茶具生產得到蓬勃發展。19世紀末,茶因提神和治療作用被納入俄軍口糧。

1917年前,俄羅斯90%的茶葉從中國直接購買。20世紀初,英國在殖民地大量開設茶園,俄從中國進口茶葉減少。19世紀90年代,俄國企業家開設茶園,從中國引入幼苗,請來種茶專家劉峻周和一些中國工人。十月革命後,從中國進口茶葉大大縮減。上世紀20年代,蘇聯主要注重國內生產。

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俄羅斯茶葉需求依然旺盛,但質量有待提高。俄羅斯人積極去中國後情況有了變化。巴耶夫回憶道:“上世紀90年代,研究中國文化、中醫和哲學的俄羅斯人有更多機會去中國,從那裡往回運茶……我品嚐後才知道這是完全不同的茶葉。”

對中國茶葉的興趣,導致越來越多俄商從中國組貨,莫斯科茶葉俱樂部雨後春筍般增長。因對中國茶的大眾化時尚,市場上出現一些“半瓶醋”,但不管怎樣,瞭解中國茶的專家越來越多。巴耶夫認為,中國茶“比任何地方做得都好,那裡的茶是真的”。(作者Sergei Pyata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