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疑似曹操高陵守陵戶遺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1月30日,記者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該院副研究員周立剛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曹操高陵及陵園綜合研究”又發表新的研究成果,曹操高陵西側發現的宋元時期建築基址,可能是北宋初年為曹操高陵設置的守陵戶所在。

曹操高陵及建築遺存發掘區位置

曹操高陵的發掘與認定曾引起廣泛關注,此後發掘調查工作一直在進行當中。2010年夏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曹操高陵周邊開展大範圍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尋找高陵陵園及陪葬墓相關線索。勘探除了發現陵園遺蹟之外,還同時在周邊區域發現了數百座不同時代的墓葬和其它遺蹟。其中,陵園西部約200米位置發現的一條南北向長溝遺蹟及一片廢棄建築遺蹟引起考古隊的注意,考古工作者根據位置推測可能是陵園西部兆溝和相關建築。為了證實這一判斷,2011年—2012年,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古人員對這兩處遺蹟進行了部分發掘。發掘結果證實,這兩處遺蹟的年代是宋元時期,與高陵陵園佈局並無直接關聯。但是,遺蹟和出土遺物的特徵為尋找北宋初年為高陵設置的守陵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線索。

排水溝

勘探發現的南北向溝狀遺蹟經發掘證實為一條排水溝,廢棄後被生活垃圾逐漸填埋。幾條磚砌排水道的發現,表明在這條大溝的西部曾經存在過一個比較考究的磚砌地下排水設施網絡,將生活廢水或者其它廢水導向這條溝內。前期的勘探線索表明在溝的西部還存在更多的磚砌建築遺蹟,呈南北向佈局,與溝的走向接近,磚砌排水道應當是這些建築的附屬設施。這種磚砌排水設施堆砌規整,完整長度可能在數十米以上,形成多支交叉的網絡,不像是一般民居的附屬設施。排水溝內出土遺物進一步證實了這些建築可能比較特殊。

排水道

溝內出土遺物十分豐富,包括陶器、瓷器、骨器、銅器等多種材質。其中瓷器為主,完整器或者能夠修復的器物達899件。出土遺物的數量之大和種類豐富程度令人十分意外。出土的瓷器多為碗、盤、碟、枕、罐等日用器類,有白瓷、黑釉瓷、鈞瓷、青瓷、白地黑花等,同時包括有定窯、鈞窯和磁州窯產品,年代跨宋金元三個時期。除了大量瓷器之外,還有三類器物值得特別注意。第一類是錢幣,溝內共計出土可辨識錢幣116枚,其中北宋錢幣115枚。第二類是娛樂用具,包括1枚骰子、25枚圍棋子、4個不同尺寸的陶球、7個直徑1釐米左右的瓷碟,此外還有數枚圓形瓷片和多件瓷俑。第三類是建築構件,包括獸面紋瓦當、琉璃脊獸、灰陶獸頭形底座、琉璃龍頭構件等。

出土瓷器

周立剛說,大量的宋代錢幣和娛樂用具的發現,表明此處曾經有過公共娛樂活動。再結合溝內出土建築遺物的特徵和相關聯的排水設施特徵,我們推測存在於此處的建築可能並非普通民居,很可能具有某種官方屬性。出土瓷器的年代特徵表明,這些相關建築可能始建於北宋早期,一直沿用到元代。器形和工藝特徵的變化說明,建築的功能在宋金元三個不同年代顯然發生了多次改變。精美器物和娛樂用具多為金代,反映這一時期此處的公共娛樂活動比較頻繁。

出土娛樂用品

出土遺物中,雖然沒有文字材料標明這些建築的功能屬性,地方誌材料或者前期勘探工作也未能提供其他信息。但是,出土的建築構件,尤其是琉璃龍頭形構件,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線索。同類遺物在安陽韓琦墓地和陝西藍田呂氏家族墓園的祭祀建築遺蹟中都有發現,這兩處都是北宋時期重要人物的家族墓地,類似的建築構件都發現於墓上祭祀建築遺存中。那麼,此處遺存是否也與北宋時期某個著名人物的墓上建築有關?

令人遺憾的是,前期勘探雖然在周邊發現了數百座不同年代的墓葬,但是在該建築遺址附近並沒有一座特別突出的宋代墓葬能夠與之相關聯。周邊所有墓葬中,最突出的就是東部的曹操高陵。

建築構件

自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下詔毀掉曹操高陵的陵園建築之後,曹操高陵就罕見於官方的歷史文獻。唐太宗李世民在征伐高句麗的途中曾經拜謁高陵,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3年下詔為前代帝王名人墓冢設置守陵戶,其中包括高陵,設置三戶守陵戶。

周立剛說,我們認為,在高陵西側發現的這處建築遺蹟很可能與北宋設置的守陵戶有關。北宋之後,王庭南遷,中原地區先後被金人和蒙古人控制,經歷頻繁戰亂。守陵戶,即曹操高陵的最後見證者,可能在此後被廢棄,原有的建築被改作他用。隨著最後一批見證者消失在歷史中,這些建築最初的功能,包括高陵的位置,也逐漸被遺忘。

釉陶建築構件

周立剛經過文獻、考古綜合研究後認為,李世民拜謁高陵、趙匡胤下詔設置守陵戶等,說明北宋及之前的朝代對曹操評價甚高。南宋時,隨著朱熹尊蜀貶魏思想的傳播,曹操的形象逐漸轉為負面。七十二疑冢的傳說最早大約在元代出現,隨著明代《三國演義》的流傳,這一傳說也被廣泛接受。歷史文獻中曹操形象的轉變發生於南宋之後,說明這個時候人們對於守陵戶和高陵的記憶已經消失。而考古出土遺物特徵變化情況也表明,此處疑似守陵戶的建築功能從北宋到金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金代可能被用作公共娛樂活動場所。(圖片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