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蔣冉Jiang
編輯 | 蔣冉Jiang
儘管目前的數據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時在同一時期,房屋、坑和埋葬混雜在一起,但仍然可以發現專門用於房屋或埋葬的。
當時,混雜埋葬和專門埋葬是否有不同的意義?

抵抗惡劣的自然環境
五區巨大的碎土平臺首次使二里頭成為古都的重要候選者。1961-64年和1972-74年對第一宮殿的發掘記錄了,不僅在建築設計和建築結構上的巨大飛躍。
庭院的平面圖顯然是後來的宮殿的祖先。在中國的背景下,寺廟和其他精英建築似乎賦予了一個國王的存在。
第一個庭院的惡劣條件在某種程度上被好的抵消了,保存了較小的第二宮殿在位於不遠的東北方向,然而直到最近人們才清楚,這些化合物只是佔據該場地的許多大型結構中的兩種。

這一新圖景來自於1959年至1978年的正式工作報告中的簡要評論,以及各種簡短的通知。
到1978年調查顯示,工作小組的兩個挖掘出來的庭院只是大約34個庭院中最大的,相當大的搗碎的地基。
這些其他基因位點的長度從40-50米到20-30米不等,大約是兩個宮殿長尺寸的一半。它們還沒有被繪製在挖掘計劃上,但將在南部的IV-V-VI區、江頭和西家樓以及北部的IV-V-VI區佔用相當大的空間。

1986年和1993年的年鑑通知增加了這一情況。大型地基也位於第V、VI和IX區(所有時期II)。其中兩座可以與更著名的宮殿相媲美。
第六區的一座是20+ x 120m,而第九區的另一座約為100米平方米。每個地方似乎都有一個3米厚的被搗碎的土塊。
此外,它們沿著北部層的位置,表明了另一個可能的重要結構集群。這兩個被廣泛報道的庭院被恰當地描述為中國北方最早的宮殿規劃的例子,該計劃使用了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圍牆庭院,面向基本方向。院子從南面通過中軸線上的大門或警衛室進入。

一進入就會切斷周圍的世界和人口;只有牆壁可以看到天空。在院子內,軸線通向一個高於地面的主大廳。
這個大廳橫跨軸線,它的長尺寸是東西走向的,對於所有的外觀都是在觀眾面前表演的舞臺。大廳本身是長方形的,門廊圍繞著屋頂,有圍牆的房間。

在《文獻書》(書經)的“潘庚”一章中,文本(據說是西周早期)明確指出“國王命令所有人來到宮廷。”“庭院”的圖表是圖,應該應用於二里頭的兩個建築群。
商代甲骨文碑文的使用 來自於公元前1200-1050年的商周和西周,青銅碑文證實了國王在位時與臣們講話的背景,莊嚴的儀式和犧牲,使國王的權力合法化。

然而,一個庭院並不一定是住宅區。為了提出它的多種可能的功能,它是圍繞著在邪教和國家的角色中,大衛·凱特利建議使用“宮殿寺廟”。
在商朝,宮殿寺廟是統治者的權力和權威的所在地,既是國家元首,也是皇室血統與祖先和高神的靈魂之間的生活紐帶。

對這兩個大廳的解釋是二里頭遺址及其考古文化討論的核心。如果在兩千年晚期最早的古文字和文本來源中記錄的功能。
在兩千年早期就已經在這些院子裡進行過了,然後一個類似於後來的商朝或周王的人可能使用了二里頭遺址。

此外在東周時期(公元前一千年中期)的使用中,祖寺廟聚集的地點被定義為“首都”。在二里頭發現的(但尚未報道)的大型地基可能不是這樣的寺廟。
尤其是像第二宮殿這樣,有一個大的墳墓嗎?這兩種推論都給了認為二里頭為王朝首都的學者信心,無論是夏還是商。
針對這些斷言,我們必須注意到,缺乏關於這兩個庭院實際功能的人工證據。撇開大墓(下面討論)不談,正式報告的詳細描述列出了一些功能特徵,第一宮殿西牆外的兩個水井,以及一個大坑周圍的一群祭祀墓葬就在主廳的後面。

從這些庭院中沒有發現合適的陶器或合適類型的陶瓷器皿,也沒有推斷出可能直接支持神廟識別的活動區域,相反,地面計劃仍然是在二里頭的國王和國家的證據。最近在年輕學者的指導下,在二里頭的戰役探索了兩座大宮殿周圍以及下面的區域。
他們的初步通知記錄了另外六個地基,一個(F3)在第二宮下,另外三個(F4-6)在南部、西部和北部,兩個地基(F7和F8)分別在第一宮門前和同一建築群的西南部。
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將看到二里頭的宮殿區的大小、形狀和特徵分佈的基本重新繪製。

在正式報告(包括1959-78年)和隨後的簡短報告(1983-92年)中,有一個重大遺漏是任何地圖詳細說明了房屋地基和墓葬等特徵是如何在各個工作區域分佈的。
對於第一時期(表面上為公元前1900-1800年),我們沒有證據證明有房子和一些墳墓。除了儲藏坑,沒有其他特色。

這些痕跡僅限於第II、IV、V、VIII和IX區。據我們所知,這是一個適度的和解方案。第二期 (公元前1800-1700年),當時共有9所房子和35個墳墓也同樣分散。
第三期 (公元前1700-1600年。)揭示了14座房屋和分散在原來的9個區域中的7個區域上的71個墳墓,省略了東南角(I)和西南角(VII)。

以及第四期 (公元前1600-1500年)據報道,4所房子和53個墳墓也有類似的分佈。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簡短通知表明,已經挖掘了更多的墳墓。
但目前還沒有報道。然而,產生這些結果的挖掘工作本身並不是隨機的,我們不能假設這些結果具有代表性。

儘管目前的數據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時在同一時期,房屋、坑和埋葬混雜在一起,但仍然可以發現專門用於房屋或埋葬的土地被埋葬在一起。
關於房屋的證據仍然不確定,撇開最小的搗碎的地基不談,我們有27所房子,還不到保存完好的一半。

不影響群居生活
它們都是半地下和表面結構,大多數都是幾米長和寬,創造了5-12平方米的內部區域。有幾所房子有門道里面甚至有一個臺階,還有一些支撐屋頂的大柱子的痕跡。
在兩個案例中,挖掘機認為一所房子有兩個相連的房間。有一種可塗抹的建築,有幾種地板(硬包裝,燃燒,和/或塗上石灰),牆壁由底座和一排排的小柱子組成。
因此,我們知道二里頭遺址的大多數居民生活與他們龍山時代的祖先很相似。我們沒有內部定居計劃,也沒有可能的房屋、窯爐、牲畜圍欄、車間、墳墓的區域。
或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也不能使用任何我們喜歡的經驗法則(每個房間的人,每個單位面積的人)來估計人口,目前的挖掘團隊將解決這些數據中的一些差距。

在正式報告中沒有報告車間,但工業碎片表明有幾個可能的地點。在第四、五和九區發現了一些破碎的窯,儘管很少發現明顯的陶工工具(刮刀、刮刀)。
青銅鑄件產生的廢料是一致的,包括用於加熱合金的坩堝碎片、爐渣(鑄造產生的廢料)和用於鑄造的陶瓷件模具,1984年和1985年的考古學年鑑總結了在這兩個宮殿以南的第四區的一個鑄造地點的工作。
其中一個車間面積約為5.5 x 10米,由許多薄層組成的硬堆積的凸表面,其中混合了燃燒的土壤和青銅的腐蝕。

附近是一所有兩個房間的房子,附近還有其他幾個類似的地點。迄今為止報道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是一個表面,16 x 6米。
挖掘機報告說,他們的印象是這些工作區域被清理乾淨,把碎片放進了附近的坑。在堅硬的工作表面上發現了許多墳墓。
這些鑄造地點可以追溯到第二個時期的後期,另一個可能的車間區域在第六區出土。這裡是一個巨大的淺坑,裡面裝滿了動物骨頭,半成品的骨頭物品(錐子、箭頭、剷刀),以及各種石頭和陶瓷工具。二里頭遺址最多的特徵是墓葬,共有168個,跨越I-IV時期。

簡短的通知提到挖掘了幾十人。與許多史前定居點不同,二里頭遺址顯然沒有專門的墓地區。相反,除了東南和西南角(I和VII區)外,所有區域都無處不在,後者在現場地圖上被標記為沼澤地區;也許它不適合做墳墓。所有的墳墓都是小的或中等規模的。
(按照慣例,長度小於2米、寬1米的溝劃分為小。)有些墓葬甚至沒有明確的壕溝,有些可能是獻祭的坑。木室已經被識別出來,一些棺材可能已經上了漆。
墓葬物品,主要是陶器,從3到20件不等,還有12個墳墓上有青銅器皿或其他物品(鍾、牌匾)。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硬石也來自墓葬,以及漆製品的痕跡。

一些墓葬中裝有大量的貝殼。因此,儘管墳墓被挖掘機僅僅歸類為小型或中型,但有些墳墓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威望物品。
只有一個葬禮可以被認為是大的,在這種情況下,溝渠是正常面積的十倍。這是緊靠第二宮主廳後面發現的陵墓,它的豎井身長為5.2 x 4.25米,深度為6米。
陵墓與南門對齊,因此在主廳中心稍東移動。豎井是在庭院建成後挖的,從院子使用時就被包裝的表面覆蓋,雖然它被搶劫者清理乾淨了,但在一個漆盒裡有狗骨架被留在了那裡。這個墳墓在庭院後面的存在可能與這座大廈的功能有關。

如果這個功能是祭祀祖先的死者,第二宮殿可能是一個祖先的寺廟,例如,異常大的豎井也表明了被埋葬在這裡的個體之間的地位的極端對比和大多數人。
這兩句話都有助於那些視二里頭為王朝遺址的人的爭論。第二宮殿的規模比第一宮殿要小。
也許其他類似規模的建築群也有這類寺廟的功能,而較大的庭院則有另一種功能,比如聚會。

還有一個或兩個大的,現在在北部地區確定的平臺,二里頭可能有幾個第二種類型的儀式地點,二里頭文化現在在遍佈河南、河北、山西和陝西的100多個遺址中被確認。河南西的類型已在60多個地點被發現。
許多所謂的地點是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行人調查結果。因此,在地圖上的許多方面,證據只是二里頭文化碎片診斷的集合。
只有少數地點被挖掘和報告。大多數都是像東谷這樣的葬禮位於洛陽郊區、東馬古和庫利,或南寨距二里頭下游約20公里。

最近有報道稱,在洛陽附近有一個村莊的定居點,但目前還沒有一箇中心可以與該類型的地點競爭。(最近在二里頭以東的一項調查已經開始糾正這些漏洞)定性的對比更加明顯。
只有二里頭本身發現了大量金屬加工的痕跡,只有這裡發現了青銅器皿、鍾和牌匾。同樣的限制也適用於其他高檔商品,如硬石和漆器。
因此,根據目前的證據,類似遺址必須作為一個廣泛的考古文化的區域中心,不同的埋葬方式隨時間地點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青銅與錫礦》,聞廣
《中國早期銅器的幾個問題》,安志敏
《捷克布爾挪撤挪波爾青銅器時代早期居住址的發掘》,安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