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白居易詩感悟系列之五
感悟《昭君》詩
白居易有五首詩是專題吟詠王昭君,其中《昭君怨》寫道: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詩中的“明妃”就是王昭君。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丹青:繪畫的顏料,這裡指繪畫。首聯:“明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椒房應四星。”寫王昭君的“風貌”姣好,理所當然的應該成為女主侍君王。頷聯:“只得當年備宮掖,何曾專夜奉幃屏。”寫王昭君僅僅備於宮掖中,不曾得到皇帝的寵幸。頸聯:“見疏從道速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寫王昭君被疏遠、配虜庭是“畫工”醜畫了容貌所招致,後來君王發現昭君“貌為後宮第一”,知道委屈了她,怎麼還教她去遠嫁虜庭呢?尾聯:“自是君恩薄如紙,何經一向恨丹青。”是說從來君王就是恩薄義寡,君恩就像紙一樣。不曾“專夜奉幃屏”與畫工沒有關係,昭君你也不必總恨毛延壽因索賄不成而有意把你的像畫壞,招致你出塞的命運了。白居易詠王昭君詩中,有五首寫到了畫工,如“如今卻似畫圖中”,(《王昭君》二首)“何乃明妃命,獨懸畫工手”(青塚)“見疏從道速圖畫”(《昭君怨》)“白黑即可變,丹青何足論”(《過昭君村》)。與以前詩人的作品相比較,對於昭君被迫出塞的原因,白居易並不認可畫工所為,而是將造成昭君不幸命運的根本原因歸結到最高統治者漢元帝“君恩薄如紙”,缺恩少義。“君恩薄如紙”這種見解在前人的詠昭君詩中是難得一見的。從這種意義上說,這首《昭君怨》是白居易詠王昭君詩中最光輝的一篇,因為這在那時來說,把矛頭直接指向當權者無疑是需要膽識和勇氣的,否則,寫不出也不敢寫出像“君恩薄如紙”這樣的詩句來。白居易就是有這種膽識和勇氣。他江州司馬任滿,於元和十四年(819)出任忠州剌史途中路經昭君村,在《過昭君村》裡這樣寫道:靈珠產無種,彩雲出無根;亦如彼殊子,生此遐陋村。至麗物難掩,遽選入君門;獨美眾所嫉,終棄於塞垣。唯此希代色,豈無一顧恩?事排勢須去,不得由至尊。白黑即可變,丹青何足論!竟埋岱北骨,不返巴東魂。慘淡晚雲水,依稀舊鄉園。妍姿化已久,但有村名存。村中有遺老,指點為我言。不取往者戒,恐貽來者冤。至今村女面,燒灼成瘢痕。白居易借用昭君村裡老人的話說,“不取往者戒,恐貽來者冤”,今天如果不引昭君之事為戒,以後還會造成新的“昭君怨”。所以村裡的年輕貌美的女子“恐貽來者冤”,寧願毀容——燒傷自己的面部。這首詩與《昭君怨》一樣,都把矛頭指向最高統治者。揭露社會黑暗,反映百姓心聲,白居易就是有這種別人難以具備的膽識和勇氣。這種膽識和勇氣來自他一以貫之的濟世為民的抱負,一個人如果有這種抱負,他就敢擔當,“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還會有什麼可怕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