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問自己:我是從哪裡來的?

作者:範振水




作者簡介

範振水:曾任中國駐加蓬、剛果(金)大使;著有《國際風雲中的中國外交官》《將軍大使王幼平》《中國護照》《非盟委員會主席,中非人民之驕子》,並與加蓬前外長讓·平合著《非洲民主化浪潮中的華裔外交部長》等。





一、非洲班圖文化中心

利伯維爾國際班圖文化中心

利伯維爾國際班圖文化中心位於利伯維爾北郊機場附近一片空曠的土地上,佔地面積30公頃。右邊一個山頭削平,左邊一片樹林;後面是一個峽谷;大門口是非洲、西歐文化混合式門樓,再往裡是一對高30米的白色水泥象牙。大門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裡是非洲。

班圖文化中心在加蓬總統邦戈的倡議下於1985年4月奠基。在加蓬鼎力支持下,文化中心的設計、建設、雕刻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了。1989年7月主體工程竣工。

由於班圖文化中心的建設超越了非洲經濟發展和財務能力,成員國承諾的資金遲遲不能到位,中心建設被迫下馬。

一排排混凝土房屋,非洲建築風格的會議廳、圖書館、劇場、展覽廳、博物館、資料庫、文獻庫、信息中心、出版社、科研室、辦公室、視聽室、娛樂中心、工藝品商店……大部分工程已建成,只等裝修;少部分工程框架已完成尚未封頂。上述建築科室設置如果不是專家介紹,很難分辨。因為所有房屋都沒有門窗,大多沒有屋頂,唯有瘦骨嶙峋的房架。30公頃的土地空無一人,草比人高,偶有幾聲烏鴉叫,草叢撲撲稜稜躥出幾隻飛鳥,地上彩色蜥蜴亂竄。此情此景給人一種“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蒼涼感覺。

令人欣慰的是瘦骨嶙峋的房架中尚有四大門庭32根大木柱,好像帕提農神廟遺址、羅馬萬神廟遺址、突尼斯迦太基遺址。前三者距今已2000餘年,班圖文化中心卻只有14年。來到班圖文化中心看到這幅破敗的場景且不要洩氣。不用說這一排排高大建築框架,單從這四大門庭32根雕刻木柱就可看出文化中心的氣勢規模和文化底蘊。

因此這裡令人懷念的不是空蕩宏偉的建築,而是烈日下的32根大木柱。木柱上面有10個國家的班圖文化藝術家的雕刻作品。

何謂班圖、班圖人和班圖文化?

班圖Bantu,1856年德國語言學家布里克對南部非洲四種語言相似性進行研究後,定名“班圖語”,“班圖”一詞誕生。

班圖,非洲最大的族群,北起蘇丹、乍得南部邊界,主要分佈在北緯4度以南,涵蓋赤道非洲11國、南部非洲11國。班圖人口約1.5億,佔非洲7.8億人口的33%。又一說:班圖指尼日利亞南部至南非,貫穿非洲大陸東西,覆蓋1000萬平方千米(非洲大陸1/3),23個國家,2億人口,另有200萬散居美國和美洲。語言、文化傳統、藝術表現形式、風俗習慣、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相近。班圖人語言400多種,佔全非1250種語言的36%。

班圖文化、宗教、哲學以及非洲熱帶雨林給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廣袤的創作空間、大量的創作素材。班圖文化中心四大門庭32根木柱的浮雕充分展示了班圖人的生產、生活、宗教、文化、風俗習慣,圖圖相連,膊臂相連,腿腳相連,傳統與現代相連,表現了非洲藝術家大海般的想象力、強烈的尋根意識和團結自強的精神。

班圖文化中心浮雕柱

班圖文化中心集中了班圖一流的雕刻藝術家,他們創作了黑非洲一流的藝術品。雖然只有木柱32根,卻有萬神廟遺址風采。利伯維爾國際班圖文化中心的木柱浮雕是黑非洲最具規模、最有代表性、最優秀的雕刻藝術。




二、告別班圖文化中心

加蓬使我留戀的東西很多。班圖文化中心是其中最留戀的。離任前,我再次去利伯維爾班圖文化中心向其告別。面對荒蕪的建築和院落向班圖歷史文化告別。

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

二戰結束時,非洲只有三個獨立國家: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和南非。非洲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和戰後國際形勢的鼓舞下,掀起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鬥爭的新高潮。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加納於1957年、幾內亞於1958年分別獲得獨立,標誌著非洲歷史的新轉折。1958年,非洲獨立國家增加到九個: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亞、利比里亞、幾內亞、加納、蘇丹、突尼斯和摩洛哥。到20世紀60年代末,39個非洲國家相繼獲得獨立。

隨著非洲統一組織的成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接近全面勝利,發展非洲、弘揚非洲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構想就提出來了。加蓬總統邦戈倡議在加蓬首都利伯維爾創建班圖文化中心。

班圖文化中心的建設雖然夭折,其意義在於非洲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已經引起非洲各國政府和藝術家們的重視。黑非洲在殖民者到來之前,沒有文字記載歷史,沒有自己民族的書面語言,如今他們聯合建造民族文化中心,這是多麼大的變化!

儘管班圖文化中心曇花一現,中途夭折,但其意義重大。班圖文化就是非洲文化。說得更確切一點,班圖文化就是黑非洲文化。整理、宣傳、弘揚非洲文化,這是非洲歷史上的第一次。班圖文化中心從醞釀、提出,到組織實施,其過程本身就起到了確立、推動、弘揚班圖文化的歷史性作用。在創辦班圖國際文化中心思想的影響和鼓舞下,許多黑非國家建立了非洲藝術院校,教授、傳播非洲文化藝術;加蓬等國還創辦了文化節。加蓬副總理阿貝索勒和筆者談起這件事時說:“我創辦文化節,目的是讓加蓬人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班圖文化中心的宗旨是保護、保存和促進班圖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保存班圖文明的真正價值。

班圖文化中心不僅給世界留下一批高水平的班圖雕刻藝術、一筆寶貴的非洲文化財富,更重要的是喚起非洲“保護、保存和促進班圖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保存班圖文明”的意識。

14年赤道烈日的烘烤,狂風、暴雨的衝擊,班圖文化中心的32根木柱依舊巋然不動,柱上的雕刻無蛀、無裂、無腐蝕,一幕幕非洲人的生活、勞動畫面,至今完整無損,依然清晰,令人驚歎。足見木柱的材質之堅硬、耐腐,非洲雕刻家之刀工和工藝水平之高。

非洲,風吹不倒的文化,雨打不散的藝術。





作者:範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