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正在毀滅海洋生物|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原文鏈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正威脅海洋物種的生存

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綠會)專家、牛津大學沃夫森學院院士、國際工程技術協會(IETI)主席、大西洋珊瑚紅色名錄的主要評估員之一詹姆斯·克雷布(James Crabbe)教授向中國綠髮會儒艮課題組分享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近的更新情況,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正在毀滅包括儒艮、鮑魚和珊瑚在內的全球海洋生物。中國綠髮會儒艮課題組現將相關內容編譯發佈如下,供讀者參閱。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於2022年12月9日更新,強調了影響海洋物種的一系列威脅,包括非法和不可持續的捕撈、汙染、氣候變化和疾病。大型食草性海洋哺乳動物儒艮和44%的鮑魚貝類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面臨滅絕的威脅;柱狀珊瑚由於累積的壓力,已經惡化到極度瀕危。

儒艮 (Dugong dugon) 圖片拍攝者: Ahmed Shawky

南非鮑魚(Perlemoen) 圖源: Georgina Jones, iNaturalist CC BY-SA 4.0

Pillar coral(柱狀珊瑚) 圖片: Francoise Cabada-Blanco (Dcylindrus_SSC_003)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現在包括150,388個物種,其中42,108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在被評估的17903種海洋動植物中,超過1550種面臨滅絕的風險,氣候變化至少影響了41%的受威脅海洋物種。

“更新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正在毀滅全球的海洋生物。世界期待著正在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為自然恢復確定方向,我們不能失敗,”IUCN總幹事布魯諾·奧貝利(Bruno Oberle)博士說。“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相互關聯的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深刻改變我們的經濟體系,否則我們有可能失去海洋為我們提供的關鍵利益。”

鮑魚物種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海產品。不可持續的開採和偷獵是其面臨的主要威脅,其他威脅還包括氣候變化、疾病和汙染。根據對世界上54個鮑魚物種的第一次全球紅色名錄評估,有20種現在面臨滅絕的威脅。

在南非,許多與國際毒品貿易有關的犯罪網絡的偷獵行為已經破壞了瀕臨滅絕的南非鮑魚 (perlemoen abalone)的種群。越來越頻繁和嚴重的海洋熱浪造成了鮑魚大規模的死亡,2011年,造成了99%西澳大利亞最北端的羅氏鮑魚(H. roei)的死亡。海洋熱浪加劇了世界各地的鮑魚疾病,影響了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的極度瀕危的黑鮑魚(H. cracherodii),以及從英吉利海峽到西北非洲和地中海的易危的綠鮑魚(H. tuberculata)。海洋熱浪也會殺死鮑魚賴以為生的藻類。來自農業和工業徑流的汙染導致有害藻類大量繁殖,這使得瀕臨滅絕的阿曼鮑魚(H. mariae),一個在阿拉伯半島發現的商業物種,在其一半的範圍內被消滅。防汙船漆等有毒物質進一步消耗了種群。

“鮑魚在微觀上反映了人類對海洋的災難性破壞:過度捕撈、汙染、疾病、棲息地喪失、藻類大量繁殖、氣候變暖和酸化,這只是其中的一些威脅。”領導鮑魚評估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SSC軟體動物專家組成員、英國約克大學副研究員霍華德⸱彼得斯(Howard Peters)博士說,“它們真的是‘煤礦中的金絲雀’。人們可以採取的最直接的行動是隻吃養殖的或可持續採購的鮑魚。執行漁業配額和反盜獵措施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我們需要阻止海洋化學和溫度的變化,以長期保護海洋生物,包括鮑魚物種。”

東非和新喀里多尼亞的儒艮種群已分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成為極度瀕危物種和瀕危物種;該物種在全球範圍內仍處於弱勢地位。現在,東非的成熟個體不到250只,新喀里多尼亞的成熟個體不到900只。主要威脅是東非的副漁獲物和新喀里多尼亞的偷獵,以及兩地的船隻傷害。在東非,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和生產、底拖網捕撈、化學汙染和未經授權的沿海開發正在破壞和摧毀儒艮賴以生存的海草。新喀里多尼亞的海草退化和損失是由農業徑流、鎳礦開採和沿海開發造成的汙染以及船錨造成的破壞造成的。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儒艮的廣泛範圍內構成了威脅。

領導東非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工作的埃文·託洛祖克(Evan Trotzuk)說:“加強社區主導的漁業管理和擴大捕魚以外的工作機會是東非的關鍵,因為海洋生態系統對人們的糧食安全和生計至關重要。此外,在儒艮生活的地區建立更多的保護區,特別是在莫桑比克巴扎魯託群島國家公園周圍,也將使當地社區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能夠找到、實施並受益於阻止儒艮數量以及海草範圍和質量長期下降的解決方案。”

從尤卡坦半島和佛羅里達州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整個加勒比地區都有柱狀珊瑚(Dendrogyra cylindrus),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上,其數量自1990年以來在大部分地區縮減了80%以上,已經從易危變為極度瀕危。其面臨的最緊迫的威脅是石珊瑚組織損失病,該病在過去四年中出現,具有高度傳染性,每天感染90至100米的珊瑚礁。海面溫度升高和過量的抗生素、化肥和汙水流入大海造成的漂白現象削弱了珊瑚的免疫力,使它們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影響。珊瑚礁周圍的過度捕撈使吃草的魚類數量減少,使藻類佔據主導地位,給珊瑚帶來進一步的壓力。

支持性引言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副教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SSC珊瑚專家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協調員貝絲·波利多羅(Beth Polidoro)博士說:“柱狀珊瑚只是現在被列為大西洋極度瀕危的26種珊瑚之一,由於氣候變化和其他影響,那裡幾乎有一半的珊瑚現在面臨著高度的滅絕風險。這些令人震驚的結果強調了全球合作和行動的緊迫性,以應對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最新更新顯示,在對巴布亞新幾內亞超過2500棵本土樹木(佔該國本土樹木群的88%)進行評估後,其中被卻認為極度瀕危的地方性樹木總數超過140種。”國際植物園保護組織保護官員梅根·巴斯托(Megan Barstow)說,“如果不開展這些評估工作,保護工作就無法針對最受威脅的物種,但有了這些評估,現在有了一個路線圖,可以優先保護該國獨特而豐富的樹木多樣性。”

保護國際海洋中心副總裁阿什利·麥戈文(Ashleigh McGovern)說:“隨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海洋物種現狀的更新,很明顯,一切照舊不再是一個選項。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但也可以利用它來推動作為生存、公平和氣候正義問題的行動。如果我們要為世界的海洋和它們所承載的基本生物多樣性確保一個新的未來,我們必須現在就採取行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科學和數據中心主任簡·斯馬特(Jane Smart)博士說:“這次更新加強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對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緊急呼籲,該框架將有足夠的雄心來停止對我們生命支持系統的破壞,並促進必要的行動和變革以守護這個星球上的生命。”

“地球的大部分生物圈,我們星球上99%的可生存空間,都在水下。人類的行為就好像海洋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夠維持藻類、動物和植物的食物和其他產品的無限收穫,能夠轉化我們傾倒在沿海地區的大量汙水和其他汙染物,並吸收由土地使用方式變化和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主席喬恩·保羅·羅德里格斯(Jon Paul Rodríguez)教授說,“這份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更新帶來了新的證據,表明海洋中不斷減少的生命面臨著多種相互影響的威脅。”

“這些物種所面臨的可怕狀況應該讓我們感到震驚,並促使我們採取緊急行動。這些神奇的海洋物種是珍貴的野生動物,包括美妙的鮑魚、富有魅力的儒艮和五彩斑斕的柱狀珊瑚,我們應該保護它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SSC海洋保護委員會主席阿曼達·文森特(Amanda Vincent)教授說,“至關重要的是,我們要適當地管理漁業,限制氣候變化,並扭轉棲息地的退化。”

“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種群的複合影響是不可否認的,”自然服務組織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肖恩·T·奧布萊恩(Sean T. O’Brien)博士說。“這份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更新提供了最新的證據,說明人類如何未能履行我們作為地球管理者的責任,以及前所未有的氣候變化如何威脅著生物多樣性。我們必須共同努力,做出基於科學的決定,優先保護我們的自然世界。”

“扭轉這些下降趨勢需要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方法,一個考慮到保護和恢復土地——如島嶼——對其周圍的海洋環境的關鍵好處的方法,”重返荒野(Re:wild)保護戰略高級主管巴尼龍(Barney Long)博士說。重返荒野、島嶼保護組織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發起了一項“島嶼-海洋聯繫挑戰”,旨在到2030年恢復至少40個具有全球意義的島嶼生態系統,使島嶼、海洋和社區受益。我們呼籲其他人加入我們。”

“幾個儒艮種群現在被列為瀕危或極度瀕危。儒艮是現存最大的海牛類物種,這是一種古老的哺乳動物,擁有獨特的適應能力和深厚的進化歷史。為儒艮提供保護以避免斯特勒海牛的命運是至關重要的,後者於1741年被發現並在27年內滅絕。得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小托馬斯·拉切爾(Thomas Lacher)博士說,“我們知道,人類活動可以迅速對這些物種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迫切需要立即提供保護行動。”

“當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第二階段會議的與會者就是否留出30%的土地用於生物多樣性保護進行辯論時,莫桑比克熱帶重要植物區(TIPAs)正在進行的工作結果突出表明,即使是逐步增加保護區的覆蓋率也有很大的潛力。邱園——英國皇家植物園非洲團隊研究負責人伊恩· 達比希爾(Iain Darbyshire)博士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完成了對莫桑比克特有物種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為熱帶重要植物區(TIPAs)的指定提供了依據,這表明只要正式保護3%的土地面積,就可以保護該國80%以上的已知受威脅植物物種。”

“今年早些時候,我們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儒艮種群在功能上已經滅絕——現在又有兩個儒艮種群離永遠消失更近了一步,”倫敦動物學會的塞繆爾⸱特維(Samuel Turvey)教授說。“從棲息地汙染到海洋變暖,持續的人類影響繼續阻礙著海洋生態系統的恢復,威脅著這些標誌性動物和與它們一起生活的許多其他物種的未來。我們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因為這兩個危機同時威脅著我們所知的地球上的生命。”

原文參看:

iucn.org/press-release/202212/human-activity-devastating-marine-species-mammals-corals-iucn-red-list

編譯/Samantha 審核/YJ 編輯/老夏

#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IUCN##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