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鏈一策”壯大17條重點產業鏈,做大裝備製造、現代材料、綠色食藥三大主導產業,發展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文旅產業三大產業集群;稻漁綜合種養規模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一二季度營商環境滿意度均居全省第一……9月7日,中宣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漢中市,聚焦這座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宜居宜遊的生態城市。
一把“X”藤椅在丹麥賣到15000元
一條條細軟的竹篾、一根根柔中帶剛的青藤,通過工匠們精湛的編織技藝,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走進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埋頭工作,一根根藤條在飛動的指尖密密相扣,一把把藤椅被巧手織就。
“2020年,《焦裕祿》劇組為拍攝電視劇,委託我們專門編制了一批藤椅。劇中的那把藤椅被河南博物館收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中藤編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良順說,他們還給西班牙奢侈品牌店製作了近萬把棕編小扇子,作為贈送VIP客戶的禮物,為美國一家汽車公司製作老爺車前擋板。“這把‘X’藤椅在丹麥賣到15000元人民幣。”
為了推動鄉村好物實力出圈,藤編還乘上了電商快車。陳良順的兒子陳凌凱表示,他們公司在多個電商平臺開設網店,還做起了直播,藤編棕編產品漂洋過海,賣到國外。“目前產品已有涵蓋室內外傢俱、室內外裝飾裝修、文創旅遊工藝品、居家日用產品四大系列的300多種產品,並申請十餘項國家專利。”
如今,“指尖工藝”轉化成“振興力量”。漢中市南鄭區文旅局局長李果表示,在實踐探索中,他們用工業化理念、把“小手藝”聚到“大園區”,用產業化模式、把“小營生”變成“大產業”,用科技化思維、把“小手工”做成“大品牌”,南鄭區現有藤編企業3家,年生產18萬餘件,產值6000萬元,帶動農戶295戶,其中脫貧戶112戶,戶均年增收3萬元。
“朱䴉”“有機”成洋縣靚麗名片和形象代言
走進朱䴉之鄉洋縣,處處洋溢著人與自然共生共融的和諧之美。近年來, 洋縣依託優越的生態環境優勢,始終把有機產業作為“一縣一策”的首位產業,推動生態價值轉換,建成了西北最大的集有機產品科研、加工、物流、信息、服務為一體的有機產業園區,截至2022年底,累計認證有機產品15大類110種,有機認證面積17.5萬畝。洋縣發改局局長王永仁表示,“‘朱䴉’和‘有機’已經成為洋縣的靚麗名片和形象代言。”
在城固縣陝西正駿金果機械零部件加工生產車間,一臺臺數控機床、自動化機床、平面無芯磨、壓機、起重機等相關生產設備正有序運轉,有條不紊生產加工汽車、拖拉機等零部件,來此行業投資的浙商鄭金國表示,他們常年為陝重汽、中國一拖提供配件配套,項目投產運營後可實現年產值1億元,畝均產值600萬元,實現稅收500萬元,帶動就業人員500餘人。
鄭金國說,他們公司是城固縣智造機加產業園首批入駐企業,項目從洽談簽約、落地建設到竣工投產僅用時6個多月。城固縣負責該項目的相關部門和縣園區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用作風和實績刷新了重點項目建設的“城固速度”。
漢中市委常委、副市長陳劍彬表示,2022年,漢中全市GDP達到1905.45億元,同比增長4.3%。今年上半年,漢中全市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財政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現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 記者手記
“綠色顏值”轉換為“金色產值”
巍巍秦嶺,草木葳蕤。悠悠漢水,奔流不息。“青綠”之於漢中,是永恆不變的底色。
清晨時分,漫步漢中城區“一江兩岸”的天漢溼地公園,綠樹環繞、漢江碧流、芳草茵茵,城在綠中、綠在城中、人在畫中。
夜幕降臨,漢中城區的樓體燈光、道路燈光、各大廣場公園的音樂噴泉燈光,共同構成了縱橫交錯、動靜相宜的三維化、多層次夜景體系。
漢朝、漢人、漢語、漢文化在漢中薪火傳承、源遠流長,被譽為“全球漢人老家”。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漢中見面會上,漢中市委書記張燁一句“歡迎回到老家看一看”,讓採訪團成員對漢中充滿更多期待。
聚焦轉型升級,發展質量持續提升;聚焦改革創新,發展活力持續迸發;聚焦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聚焦改善民生,群眾福祉持續增進。如今,漢中市將“綠色顏值”轉換為“金色產值”,努力建設環境優美、綠色低碳、宜居宜遊的生態城市。
本報記者 趙明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佈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