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羊之患
都說澳大利亞野生動物種類眾多,不少野生動物一度氾濫成災。野兔的問題還沒來得及解決,如今又有一物種開始氾濫。野山羊,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問題,跟兔子一樣人畜無害,但又沒兔子那麼能生。

問題在於,澳大利亞政府的管理並非一刀切。針對野山羊的問題,地區與州之間的法律各有不同。儘管大部分地區將野山羊視作入侵動物且有害,本質上大家還是想根除它,然而有的州只規定了如何管理野山羊,有的地區則將管理權交給土地所有者或公共機構自行處理。
另外,由於處理野山羊需要一定的財政支持,因此澳大利亞地區也很難集中力量將野山羊整頓一番。換句話說,,誰家問題,誰家處理,至於處理不了的,那就交給賞金獵人。

懸賞動物在澳大利亞算是老傳統了,訓練有素的獵人會拿下懸賞,並處理掉一小塊區域的山羊家族。不過賞金獵人的開價不低,同時也只能處理部分區域。
一開始大家都還興沖沖地參加獵殺活動,時間一長人們發現,獵殺的速度還沒有自然災害來得快,乾脆就不管懸賞問題了。從澳大利亞的羊群統計來看,全國羊群在經歷了乾旱後,截至2020年,野山羊的數量降至6400萬隻。

結果沒幾年過去,2023年時又超過了7800萬頭野山羊。如果沒有對野山羊採取控制措施,澳大利亞的野山羊數量能以每年1.6倍的速度翻一番。
所以,澳大利亞政府必須控制至少35%的野山羊群,方法包括集結、射擊、誘捕等。在今天,野山羊已被澳大利亞列為第3、4和6類限制物種。

如何處置山羊?
野山羊的數量一旦氾濫,便會對牧場山羊帶來影響,從而導致農場利潤減少。由於野山羊幾乎什麼植物都會來上兩口,植物多樣性減少、土地退化、土壤侵蝕都會因野山羊氾濫出現。
野山羊為什麼會在澳大利亞氾濫成災,野山羊肉難道不好吃嗎?說起這一問題,還得從1788年開始。歐洲航海艦隊當時在全球都有活動,第一批野山羊被帶至澳大利亞。

1860年,安哥拉山羊和絨山羊從亞洲進口,澳大利亞開啟了山羊纖維工業。然而該產業在1920年時出現崩潰,剩餘的山羊混著牛群被釋放在野外。
山羊隨著定居者、鐵路建設集團和礦工的流動被帶至澳大利亞各地。原本生產使用的山羊在人為的情況下還被釋放到野外,時間一久,山羊經過幾代更迭,野山羊開始重歸澳大利亞。

儘管沒有記錄在案的野山羊在沒有其他食草動物的情況下破壞大片地區,但野山羊群可以耗盡土壤對植被的保護覆蓋,並用蹄子破壞土壤結殼。
如果遇上乾旱,便會增加土地受風蝕、暴雨的侵蝕。而侵蝕又會進一步去除土壤和養分,最終導致土壤結構改變,降低土壤生產力和物種多樣性。

當然,野山羊也不全是害處,有調查發現,清除一片地區的野山羊會導致一年生的植物減少,本地多年生的植物和促進火災的多年生植物增加。
換句話說,養山羊要是被完全清除掉,可能會增加火災發生的頻率,以及其他植物的泛濫。因此,澳大利亞政府也很難評估這些頭上長角的生物到底是好是壞。

根據相關統計,野山羊在澳洲每年帶來的損失為25萬美元,因野山羊帶來的疾病威脅有8萬美元,政府每年還要花上10萬美元來控制野山羊的行動,包括對退化土地、牧場的修繕。
面對野山羊,進退兩難
俗話說得好,堵水不如疏水,僅是獵殺、種群控制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於是人們開始想辦法對野山羊進行商業開發,例如銷售野山羊的羊肉、羊毛、羊皮等。

部分牧民還會捕捉野山羊對牧場山羊進行雜交,然後用作動物出口。由於野山羊什麼都吃,澳洲政府還利用這點讓野山羊來控制雜草,例如黑莓、鋸齒草叢、聖約翰草等。
要說野山羊好不好吃,相比牧場養殖的山羊來講,野山羊確實不好吃。常年運動在外,肉質太硬、脂肪太少,產肉量也不高。並且野山羊的腥羶味比養殖山羊更強烈,但這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尤其是羊肉需要出口時,養殖山羊才是更好的選擇。

另外,澳大利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山羊肉出口國,牧場山羊和布爾山羊是主要類別,野生和雜交山羊才是第二選擇。與其費盡心思捕捉一頭野山羊,還談不上好吃,不如去超市買上幾塊新鮮的羊排。
野山羊在澳洲經過上百年的更迭,它們已經學會在非常乾燥和崎嶇的地形中生長。雖然澳洲有它們的天敵,但不少地區又是自然保護區,野生山羊幾乎已經學會了和天敵們“和平共處”。

有人也許會想,那乾脆多捕捉一些野山羊進行私人出售和贈送,沒準也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問題。但事實卻是,澳洲政府有明確規定,個人不得將野山羊贈送、出售,更不能放至野外。
眼下澳大利亞的野山羊已經氾濫成災,“人羊大戰”或許一觸即發。要想科學妥善的處理這群山羊,光是吃和用遠遠不夠,如今澳洲政府正在尋求新的出口策略讓它們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