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年前的今天,772年2月28日,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出生於新鄭(今河南新鄭)。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中唐時期,“元白詩派”興起,白居易、元稹是該派重要代表人物。他們強調詩歌的懲惡揚善,補察時政的功能,語言方面則力求通俗易解;他們宣揚重寫實、尚通俗的文學主張, 對後世詩人影響極大,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
白居易一生,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質而徑”“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與元九書》中他提出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他還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的觀點,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
總而言之,他對詩歌提出的所有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補察時政。“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