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十八般兵器帶你瞭解手藝人的智慧

□淄博日報/淄博晚報/博覽新聞

記者許珊珊 通訊員孫文

月牙鏟、開山斧、七星劍、霸王槍……

5月24日,一走進路良玉的家門,記者就被兵器架上擺放的各種兵器所吸引,彷彿來到了武俠世界。

“這些兵器全都是我自己製作的。”臨淄區鳳凰鎮大路北村村民路良玉滿是自豪地說。

據瞭解,路良玉製作兵器是近幾年的事情。高中畢業後,因為要擔負起家庭重擔,他便在家人的建議下跟著木工師傅學起了手藝,此後一直忙於生計,直到孩子結婚,53歲的他才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與武術結緣。

“打過麒麟鞭,練過紅纓槍。”路良玉說,當他看到老武師們沒有稱手的兵器時,便產生了製作兵器的想法:“這都是中國特有的東西,雖然我不會武術,但是可以把兵器傳承下去。”

兵器製作得有基本功,焊工、鉗工、木工等技藝都得掌握。路良玉有木工基礎,其它的也很快上手。兵器做出來得有型,路良玉就從書籍、網絡上搜集各種資料,一點點研究,希望將它們製作出來。“這把關公刀至少做了十件我才滿意,兵器不僅能觀賞,還得能使用。”

雖然從學習到製作才三年,但路良玉已經將十八般兵器全部製作完畢,不滿於現狀的他把目光投入到失傳兵器當中。

“這件護手雙鉞就是失傳的兵器。”路良玉所指的雙鉞,通體由金屬製作,長約1米左右,上半部分像戟,下半部分像鐮刀與矛的結合體。為了還原這件兵器,他做了大量材料蒐集工作,還原之後還與本村練柺子的老武師商量,將柺子套路演藝到這件兵器上。

除了兵器,對路良玉來說,希望傳承的還有詩詞文化。

格律詩創作頗為講究,平仄、對仗、意境,缺一不可。路良玉說,為了創作出好的作品,多讀書是必不可少的。在讀書過程中,一句話、一個詞往往都會給他帶來靈感,靈感來了,創作往往只需要幾分鐘。

“山描青黛接黃桑,水戀平湖泛碧光。美譽神州古都貌,景明四季靚城妝。天成聖鞠起源處,地就東夷文化場。合力打拼宜住址,一心同步築輝煌。”

這首七律《大臨淄》是路良玉創作的得意之作,文中不僅有臨淄的青山綠水、美麗的太公湖,還有足球起源地、齊國故都。“這還是一首藏頭詩,詞頭為‘山水美景天地合一’。”

如今,路良玉已經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山東詩詞學會會員、淄博詩詞學會會員,還是臨淄詩詞楹聯學會理事、青州詩詞學會副會長,作品達400多頁,15萬多字,同時他還身兼多家詩刊的編輯工作,定期輔導詩詞愛好者,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將詩詞這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在大路北村,村民們對路良玉的評價是“只要能想到的,他都能做”。有了這種認可,路良玉又有了新的傳承方向,“村民們將老一輩傳下來的樂器交給我修復,我就想利用自己的手藝製作樂器、修復樂器,希望將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