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有攝影師在黑龍江拍到了八隻膽子特別大的“東北神獸”,被網友戲稱為“八駿圖”,長相可愛,就是看起來不太聰明。

“看夠啦?那就先走了”
這就是和熊瞎子、土豹子、毛驢子等“東北特產”齊名的傻狍子,最出名的特徵就是“傻”,就算被打跑了,過一會兒還要回來看看是什麼東西打了自己,完全沒有野生動物該有的機警,讓人懷疑它們是怎麼活到現在也沒滅絕的。
傻狍子真的很傻嗎?它們到現在也不算瀕危,是怎麼活下來的?

跳河的傻狍子還是被救起來了
“狍”丁興旺的大家族
東北神獸傻狍子的學名就叫“狍”,是鹿科狍屬的一種小鹿,個頭小巧,體長平均1.2米左右,肩高70公分上下,體重只有15—30公斤,雄性長著一對二十多釐米長的小角,尾巴短得幾乎找不到,只有2—3釐米長。
雖然個頭小,不過狍子的家族規模可不小。狍屬只有兩種動物,一種是在我國東北最常見到的東方狍,學名西伯利亞狍,主要生活在除了北亞極地和南亞、東南亞以外的亞洲大陸。

雪地裡的一群狍子,看起來傻氣翻倍
另一種狍子就是生活在歐洲的西方狍,外表和我們的傻狍子幾乎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有基因序列和一些細微的身體構造有區別。
曾經的動物學者認為東方狍是西方狍的一個亞種,後來研究顯示,早在大約200萬年前,這兩種狍子就分了家,最終演成了兩個親緣關係很近的獨立物種。

一隻鹿茸正在變成鹿角的西方狍(看起來好像沒那麼傻?)
別看狍子只有兩個屬,它們的種群數量可不少,生活範圍也很廣。在國內,除了東北,新疆的天山地區、內蒙古一部分地方,中原黃河流域地區,甚至遠到雲南西部也有野生東方狍的種群。
而西方狍在歐洲的分佈範圍曾經也很廣,被叫做歐洲狍。比如著名的童話故事《小鹿斑比》的原著作者生活在歐洲奧地利,斑比的原型其實是歐洲狍,只是後來迪士尼公司考慮到美國並沒有狍子,才將動畫裡的斑比改成了美洲常見的白尾鹿。

白尾鹿母子(這就是鹿媽媽和斑比!)
小鹿斑比的形象很可愛,狍子的外形也很可愛,關於狍子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有幾個挺可愛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冬天的狍子會用前蹄在雪地裡刨一個坑睡覺,所以叫它們“狍子”。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狍子的叫聲像小狗叫,它們的名字才有了和狗一樣的反犬旁。
還有一種說法更嚴謹一些,是說狍子的中文學名原本是叫麅(páo)鹿,後來因為漢字簡化的原因,筆畫複雜的“麅”字被簡單的“狍”字取代,又因為東北地區的方言口音,就被叫做“傻狍子”了。

刨雪窩的狍子、刨出來的雪窩、在雪窩裡睡覺的狍子
“犯傻”其實是生存智慧?
東北地區的老獵人說,以前想要獵狍子,只要對狍子群隨便開一槍,就算把它們嚇跑了也沒事,過一會兒狍子們就會再次跑回來,歪著腦袋研究這裡剛剛發生了什麼,這時候再打就很輕鬆了。
行為模式這麼奇特的狍子,看起來根本不像人們印象中機靈警惕的鹿科動物,也才有了“棒打狍子瓢舀魚”這句家喻戶曉的俗語。

一隻膽子超級大的野生狍子,完全不怕攝影師
現在也經常有人遇上野生的狍子,的確就是一副傻大膽的模樣,看見人很少跳起來就跑,反而時常會主動靠近或者站著觀望,這種行為在野生動物裡幾乎就是“作死”,難道它們是真的犯傻不怕死嗎?
其實,這都是狍子別具一格的生存智慧,看起來傻,實際上是一種很聰明的做法。
不管是獨居還是群居的野生動物,通常都有自己的領地,不同動物的領地是可以重疊的,比如東北虎的領地裡就會包含很多食草動物,但同類的領地就很少會重合了,小群聚居的狍子們當然也會劃分自己的領地。

這群狍子各看各的,其實都是在警惕周圍的動靜
動物們每天都會在自己的領地裡散步溜達吃東西,標記一下領地邊緣,告訴同類這裡是我家,檢查這片熟悉的地方有沒有多出什麼奇怪的東西,畢竟領地內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而狍子作為森林裡一種天敵眾多的食草動物,它們其實對危險非常警覺,當遇上某種陌生的事物出現在自己的領地裡,狍子會確認這種東西有沒有危險,會不會長期留在自己的領地裡,如果有危險狍子群就要儘快搬家,所以它們才會在一段時間之後返回原地查看。

話是這麼說,但是看起來真的不太聰明
只不過,狍子的膽子也的確比別的動物大,天生好奇心極強,什麼都想要湊過來看一看聞一聞,在人類看來就是毫無警惕心的犯傻。
除了膽子大以外,狍子還常常被人類看到到花樣百出的犯傻,比如遇上危險把自己埋進雪裡,在冰面上亂蹦摔得四仰八叉,被人類摸了半天才反應過來跑走等等。

狍子把自己埋進雪裡,其實大概率不是自願的。狍子還有個外號叫“矮鹿”,顧名思義,當它們遇上危險慌不擇路逃跑的時候,常常一頭扎進厚實的積雪裡,因為太矮掙扎不出來,很有可能就死在雪裡了。
同樣的,有時候狍子不看路直接衝到結冰的河面上,堅硬的小蹄子無法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只能趴在冰面上等待好心人的救援。
不過,就算這些行為可以解釋,總會有些傻大膽的狍子做出人類無法理解的事情。這些狍子在鹿科大家族裡總是不走尋常路,如今也靠著這種“傻勁”在互聯網上混出了別樣的名聲,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網友救援三隻被困在冰面上站不起來的傻狍子
傻“狍”有傻福?
“棒打狍子瓢舀魚”裡的狍子,在過去的東北,就算是還沒有獵槍的年代,都是一種非常好捉的獵物,到現在暫時還沒有滅絕危機。而它們鹿科的其它很多種鹿,明明比狍子機警得多,卻還是快速變成了瀕危動物,榮登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
用大棒就能抓到的傻狍子,到底是怎麼做到種群不滅絕的?

狍子從來不知道躲避車輛,有時候反應還很慢
首先要說的是,狍子的數量其實還是減少了很多,“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這句話,原本是形容過去東北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和那個年代相比,現在野生狍子的種群數量是真的減少了很多。
自古以來,狍子就在森林的生態系統裡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雖然是純素食的食草動物,不過並不挑食。春夏吃得好,草莖嫩葉和花朵果實都吃,到了秋冬季節,它們可以用樹皮、草根、枯枝和落葉果腹,可以採食600多種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

“啊?”
這麼不挑食的狍子,可以清理森林中的地面,讓一部分樹木的幼苗擺脫雜草的侵佔,發育成樹,也可以吃下植物的果實,將無法消化的種子排洩到別的地方,幫植物播種。
最重要的是,數量眾多、個小體力差、膽大愛“犯傻”的狍子,對於森林裡很多食肉動物來說,都是非常好抓的獵物,就連貂、鼬、獾這樣的小型獵食者,也可以捕捉到狍子的幼崽。

一隻半大的小狍子,身上保護性的斑點花紋還沒完全褪掉
可以說,狍子用自己的生命,給整個森林生態系統裡的獵食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食物,保證這些獵食者不會在天寒地凍的時候大量餓死,也就保護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不過,狍子可不知道自己肩負著如此偉大的使命,只知道整個森林的食肉動物都是自己的天敵,為了延續自己的種群,狍子們並沒有讓自己進化得更靈活更厲害,而是另闢蹊徑,選擇去進化繁殖能力。

猞猁捕食狍子
狍子在每年八九月份進入繁殖季,在成功受精之後,雌性狍子可以根據實際的氣候情況,選擇推遲受精卵在子宮內著床發育,保證小狍子能出生在天氣回暖的春夏之交,食物充足不會凍餓而死。
另外,狍子們還是鹿科裡少有的“高產明星”,一般鹿科一胎只會生下一隻幼崽,兩隻很少見,但狍子大多數時候都能生下雙胞胎,繁殖速度就比別的鹿科動物快了差不多一倍。

“妹子,談戀愛不?”
但是不得不說,在二十世紀之後,人類捕獵的工具和方法都更新換代,狍子因為肉好吃、皮好用、骨頭和鹿角都能賣錢,也曾經遭受過大規模的捕獵,再加上森林面積減小,現在的狍子數量遠遠不如過去,在國際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裡是“易危”級別。
雖然種群數量還沒有減少到成為重點保護動物的程度,但狍子也在2000年就被列入了“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也就是俗稱的“三有動物”,同樣受法律保護,不管是人工養殖還是捕獵,都需要向有關機構報備並申請合法資質。

一隻剛睡醒的傻狍子,完全不怕人
另外,從2020年開始,國家就已經出臺政策,要革除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所以現在就算是人工養殖的狍子也是不能吃的,畢竟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大家都知道。
綜上所述,我們普通人只要看看傻狍子可愛的“豆包臉”就好了,不傷害不打擾才是對待野生動物正確的做法。

正在反芻的豆包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