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廣元,蜀道釉雅,瓷化萬千。
這是一次古陶瓷屆的盛會。日前,中國古陶瓷學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廣元窯學術和產業發展研討會在廣元市舉行,13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古陶瓷專家學者、文物文博行業代表濟濟一堂,共同探討廣元窯歷史文化和產業發展。

5月24日——27日,中國古陶瓷學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廣元窯學術和產業發展研討會在廣元舉行。
這也是廣元文化產業的一次盛會。“此次研討會是廣元窯驚豔顯世以來,最高水平的有關廣元窯的主題論壇。”廣元市文廣旅局副局長宋元柏說,“行業翹楚們深度挖掘了廣元窯的歷史文化價值,併為廣元陶瓷產業發展把脈支招,不但提升了廣元窯在全國陶瓷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以文營城,廣元城因廣元窯更多姿多彩。”
獨樹一幟廣元窯
孫新民,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他對匯聚南北陶瓷技藝的廣元窯,毫不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他說,廣元市自古為入川的重要通道,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廣元窯地處長江支流嘉陵江上游與川、陝、甘結合部,是川渝地區極具特色的重要窯場。廣元窯充分吸收南北制瓷技術的養分,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創新生產出品類豐富、造型獨特的產品。其中,黑釉產品地方特色濃郁、製作工藝頗精,兼具南方建窯兔毫盞、吉州窯玳瑁釉和北方黑釉凸線紋罐等技藝;尤其是生產的綠釉和黃釉瓷器,裝飾方法特色鮮明,為廣元窯所獨有,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古陶瓷專家學者、文物文博行業代表共同探討廣元窯歷史文化和產業發展。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禚振西,也表達了與孫新民一致的觀點。“廣元窯是父親山(秦嶺)與母親河(嘉陵江)交匯的重要歷史文化產物”。
廣元窯作為宋代秦嶺以南、川西平原以北唯一燒造以黑釉為大宗的瓷窯遺址,其燒製的黑釉瓷尤為出彩,被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馮小琦稱之為“廣元黑釉亮天下”。

廣元窯復燒產品。
據瞭解,廣元窯學術與產業發展研討會共收到專家學者撰寫的學術論文50多篇,內容涵蓋了廣元窯考古新發現、生產工藝、燒造技術、產品特色、流佈範圍,廣元窯技藝恢復傳承,以及南北窯業技術交流和陶瓷檢測等,論文指向明確:致力廣元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廣元窯火越燒越旺,成為廣元市又一張城市新名片!
未來可期廣元瓷
來路,出處。
宋元柏用這兩個詞組形象地闡釋了廣元窯的學術研究和產業發展,沒有“來路”,“出處”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沒有“出處”,“來路”無法薪火相傳、傳承發展。

古陶瓷專家學者、文物文博行業代表共同探討廣元窯歷史文化和產業發展。
有史料佐證,曾經,廣元窯所產瓷器經嘉陵江、長江水道,銷往閬中、重慶、上海等地,進而銷往日本和韓國;通過蜀道金牛道銷往成都、西安、蘭州等地。彼時,廣元窯成為產品供給的重要生產地和文化輸出地,在宋代的區域經濟中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意義。
熄滅近千年的窯火已熊熊燃燒,在新時代如何續寫廣元窯的新輝煌,讓文藝範十足的廣元瓷成為廣元產業發展新賽道?廣元市委書記何樹平在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隱約給出了答案:“近年來,我們大力推進廣元窯保護傳承,成立廣元窯陶瓷研究院,建成廣元窯文化傳承基地和文創產業基地,打造綿谷、天曌白等6個商標品牌,廣元窯產值已達數千萬元,陶瓷燒製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再現了川瓷自成一格的別樣風采”。自2020年8月廣元窯成功復燒以來,廣元市在活態傳承守護、品牌營銷、市場拓展多維度持續發力,初步形成了集產、研、創、展、商、遊於一體的陶瓷發展產業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茶+窯”的跨界營銷,實現了茶與窯的雙贏。

廣元窯文物展。
據廣元市相關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標明,該市瓷土資源豐富,陶瓷土、高嶺土、粘土等可用於製作陶瓷的礦產資源儲量總計約2.3億噸,為發展工業用瓷、民用瓷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廣元陶瓷產業,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