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尋寶藏
原鄂東黃岡縣大財主劉維禎,現在知道的人不多,可在清朝末年,民國時期可是個名頭很響的人物,是民國時期四大疑案的主角之一。因他埋藏財富的謎團,在他死後近百年仍然被人們談論、探尋。他向慈禧獻過金,在民國時期引發高官大案;捐建黃鶴樓,東坡赤壁等等,這些事網上可查,就不在此敘述了,本文只說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政府掘地尋藏寶故事。
上世紀七二年秋天某個週日,原黃岡縣楊鷹嶺中學教學樓前的空地上豎起了高高的鐵架,轟鳴的機器帶動著鐵架中間一根大鐵桿子旋轉鑽探,鄂東地質勘察隊在探尋學校地下的寶藏。

圖文無關
學校地底下有藏寶並不是空穴來風,這其中有什麼故事,學校與地下寶藏又有什麼淵源呢?
學校位於古城黃州東二十二公里的古道邊(現為二〇七省道),是解放初政府在原鄂東大財主劉維禎的莊園的基礎上改建的。學校當年還留有不少莊園的建築物,門樓特別高大氣派,遺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毀殆盡,不然現在是旅遊打卡的好景點。

莊園故址
劉維禎,其少年時期聰穎但也是個頑劣之童,據劉氏後輩族人講,小時候與他人有過節,將人家種的南瓜挖個洞把屎拉在南瓜裡再蓋上,日後當瓜主摘回打開瓜時裡面是臭烘烘屎,其頑劣程度可見一斑。
劉維禎的發家起始於軍中。青年時期恰逢太平天國興起,在省城參加郡試期間,被太平軍裹挾參加了太平軍,在陳玉成部將賴文光麾下當兵,因有文化、有才幹被賴文光賞識提拔擔任管理財務的將領。一次在太平軍與清軍作戰過程中暗中聯絡清軍,與清軍裡應外合大敗陳玉成太平軍攻下黃州府,立下戰功被清軍委以重任,最高軍職為統領。隨後率軍一路征戰,先後攻破太平軍佔領的隨州,棗陽,德安府(今安陸縣),一路征戰一路搜刮,在攻破德安府後將太平軍軍餉庫藏掠奪一空運回楊鷹嶺老家。後在記名提督山海關的官位上隱退回家做起了寓翁。

圖文無關
劉維禎靠其搜刮財富成為鄂東的大財主,名副其實的富甲一方。其家產遍及鄂東與漢口,計有田地數萬餘畝,在黃州府域開的當鋪商號眾多,長江裡有客輪,號稱“七倉五典八商三條船”,當年在黃州府不走別人家的路。晚年行善舉,捐建京師湖北同邑會館,黃州昭忠祠、江夏勺庭書院、黃州河東書院、黃州府中學堂;出資重修黃州東坡赤壁,武昌黃鶴樓等等。
傳說劉維禎隱退後將財富分為一百份,分別藏匿在武昌糧道街和老家楊鷹嶺一百個地方,只有他一人知道。因死的突然而其埋藏的財富不為其後人所知。埋藏在武昌糧道街的部分財寶在民國時期已被挖掘,但是大部分財寶仍然不知所蹤,給世人留下了“藏寶”謎團。

圖文無關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劉家的莊址上建起當地第一所公立學校,但劉家莊園地底下埋有財寶一直在民間流傳,政府官員也相信莊園地底下有劉維禎埋藏的財寶。一九七二年秋黃岡縣政府派來地質勘探隊運來勘探機,在昔日的莊園、當時學校的操場上、教室前、宿舍旁等各個角落開機勘探,校園裡整日機器轟鳴,泥水四流。
期間勘探隊還找來劉氏後輩的老人瞭解埋藏財富線索。老人回答說:他也沒見過劉家埋財寶,只是聽長輩人說過當年劉家請了幾個窮人進莊園,那些人進莊園後就一直沒有出來,他們是幫劉家埋了財寶後,劉家怕埋財寶的地方洩露而把埋財寶的人殺了。
勘探隊鑽探了個把月也沒有找到劉家埋藏的財寶,勘探隊撤走了,學校恢復了平靜。不知道勘探隊是不是帶著遺憾離開的,然而人們都因為沒有找到劉家的財寶而感到遺憾,並深信在莊園埋藏有財寶。
至於為什麼找不到,民間流行的說法是埋藏在地下的財寶會自己走動,埋藏了幾十年,財寶已經走到別的地方去了,當然這種說法是迷信。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當地已經成為經濟開發區。當年的學校也已搬遷,學校內外的山丘都已被挖平了,都沒有藏寶被發現;幾十年間也未曾聽說劉家在外的後人回鄉祭過祖、踏訪過祖籍、尋找祖輩留下的寶藏。劉家莊園埋有寶藏的傳言值得懷疑,但是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無風不起浪”,傳言不應是空穴來風。謎團仍未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