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就要來臨,哪些歌會成為節日舞臺上的“最強音”?身為家長,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最近在痴迷哪首歌曲嗎?
經歷了《孤勇者》席捲小學,《挖呀挖》成新一代“網絡神曲”,兒歌成人化越來越普遍。當下,我們應該如何為“祖國的花朵”選擇適合他們演唱的歌曲?新黃河記者對話音樂人、小學音樂教師、幼兒教師,試圖通過梳理現象找到問題的癥結和解決問題的方向。

一份來自10後的歌單
你是否關注,10後的孩子都在聽什麼歌?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幼兒家長不假思索張口即來,甚至能唱上一段。家長宋女士說,“最近我女兒唱得最多的是《孤勇者》《橋邊姑娘》,都是從唱片機學來的。”邱先生則表示,“《孤勇者》過時了,我家孩子現在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陽光開朗大男孩》。”張女士補充,“現在最火的兒歌是《勇氣大爆發》,我們全家都會唱了。”嶽女士稱她家孩子會唱的比較多,《踏山河》《半生雪》《乘風破浪》等網絡熱門歌曲都會唱;臧女士也說,她家兒子喜歡的都是富有激情的歌曲,不分兒歌還是成人歌曲,“這段時間比較喜歡《男孩別哭》《贏在江湖》和奧特曼主題曲。”
如果把同樣的問題拋給老師,得到的答案也大同小異。濟南市市中區經十一路小學音樂教師任夢瑩向新黃河記者介紹,現在的小學生日常聽的歌曲除了學校課本上學的,還有很多是從網絡、動畫片中接觸而來,“我身邊的孩子唱得最多的就是《孤勇者》《踏山河》《錯位時空》《霧裡》《三百紅塵涼》等,另外還有一些電子音樂、動漫音樂,比如《起風了》《鈴芽之旅》。”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童年歌曲,在她看來,10後比起他們的父輩無疑有了更多選擇,“現在的孩子會學習我們那個年代的國民兒歌,也會演唱很多屬於他們時代的新兒歌,比如這幾年很火的《你笑起來真好看》《聽我說謝謝你》《奇蹟再現》《兩隻老虎愛跳舞》,而且很多家長越來越注重英語的學習,也讓孩子們接觸了很多國外的優秀兒歌。”
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是,網絡上熱門的流行歌曲幾乎無一例外能逃得過小學生。去年,以《孤勇者》《逆戰》《破繭》《踏山河》《半生雪》為代表的5首流行歌曲,入選網友評選的小學生常聽歌單,經過孩子的演繹,這些歌曲還被二創出多個版本。很多家長反映,兩三歲的孩子,對這些歌曲都信手拈來。今年3月,流行古風歌曲《三拜紅塵涼》在社交平臺火起來,也虜獲了很多小學生的心。這首歌歡快跳脫,歌詞原本是訴說封建女子的悲慘遭遇,表達淒涼之意,但經過孩子的稚嫩演繹,翻跳出另一種趣味。
眼下在很多音樂平臺人氣正高的《勇氣大爆發》原本是一首為孩子寫的兒童歌曲,但它火的途徑卻有些不走尋常路,是一首被大學生帶火的兒歌。在很多短視頻平臺上,大學生們紛紛出戰,進行唱跳演繹,使得這首歌從3月流行至今,六一兒童節更是被各個地區的老師、孩子們搶著預約。節奏歡快,歌詞走心,讓人不自覺地想要隨著歌曲一起搖擺。

兒歌普遍成人化已是事實
儘管兒童歌曲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網上出現了很多擔憂的聲音,最主要的莫過於成人歌曲席捲幼兒,高質量的兒童音樂作品少之又少。
針對很多孩子從網上學唱歌,任夢瑩認為應該辯證看待,“不可否認,現在的經濟生活水平之下,孩子們對於精神世界的追求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童年時代,他們的認知水平也越來越高,自我意識發展越來越早,是一群有追求、有朝氣,也有自主力的少年,他們應該在他們的年代裡活出自己的精彩,對於歌曲的理解力增加,音樂素養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他們有權利去追求自己喜歡的各種音樂形式。”她補充說,家長和老師應該在尊重孩子興趣的基礎上,發揮積極引導的作用,保證孩子們處於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不要被網絡不良文化帶偏,“帶有明顯的成人化、社會化色彩,甚至打低俗、暴力擦邊球的流行歌,一定是要避免讓孩子接觸到的,家長也要以身作則。”
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著名音樂人、卓越童聲主理人郭志凱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份歌單,內含10首原創兒童歌曲,初衷是用優秀的兒歌來滋養孩子的心田。他表示,“兒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夥伴,甚至還擔負著幫助孩子認識世界、建立價值觀的作用。以前,也有許多優秀的兒歌,像《蘭花草》《讓我們蕩起雙槳》《數鴨子》《小螺號》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不僅易學,而且受學生歡迎,旋律很優美,但現在的音樂市場上充斥著許多譁眾取寵的兒歌作品。”
採訪中他提到《孤勇者》《挖呀挖》的走紅,其實正是反映了兒童音樂作品的匱乏,“現在的兒童歌曲多是投餵型的,市場需要什麼,平臺就推什麼,製作者就去做什麼。”他把這些“投餵型兒歌”進行分類,“一種是為了某個主題製作的歌曲,命題作文式的,不管孩子喜不喜歡、接不接受;第二種是過度成人化的歌曲,比如《孤勇者》,很多小孩喜歡,但是不適合孩子演唱,它並不是一首標準意義上的兒歌;第三種是表達方式過於直白的情感歌曲,類似愛媽媽、愛老師,有一定教育意義,但缺乏美感和藝術性。”
郭志凱從事專業兒童歌曲創作和推廣已經有六年多時間,組建了一支專業團隊為孩子寫歌,併到全國去找優秀的童聲來演繹,“目前已經完成了一百多首歌,今年希望做到兩百首、三百首,為孩子們做好服務,這是我最想做的。”他觀察到很多孩子從短視頻平臺學習唱歌,由此進入了一個誤區,“很多老師帶著孩子在飆高音,這不是一件好事,實際上真正適合孩子演唱的是低音區、中音區。”在他看來,現在兒歌市場的格局是由多方面決定的,包括家長、從業者、市場、平臺,“我認為好的兒歌應該就像電影一樣,有節奏感、有畫面感,歌詞好、寓意好,孩子們喜歡唱、家長也愛唱,我真心地希望這個行業能有更多人發自內心地去做兒童歌曲,用自己的力量去淨化市場,拋開功名利祿去為我們的下一代做一些事情。”他也建議,網上充斥著各種聲音,但家長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為兒童選歌需要注意什麼?
兒歌市場良莠不齊,為老師和家長帶來了考驗。既然時代課題無可遁逃,我們應該如何適應時代,為10後孩子兒童找到富有他們時代特色的兒歌呢?
從事幼教多年的董文華表示,她平時在給孩子選唱歌曲的時候會有幾個考量,“首先要看歌曲的主題是不是積極向上的,是否具有正能量;第二要適合孩子對應的年齡,原則上小班簡單一些,中班加一點難度,大班更復雜一點,一層一層遞進,給小班的孩子選歌會選擇簡短的、押韻的、富有童趣的、旋律比較平穩的,比如《蝸牛與黃鸝鳥兒》這種孩子容易唱會的;第三,還要結合當下,引導幼兒通過歌曲瞭解當今社會,比如奧運期間學習了一些運動相關的歌曲;第四,要關注傳統文化,貼近幼兒生活習慣,傳遞文明禮儀等。然後,儘可能地選擇一些優美的、動聽的,能夠給孩子帶來美的享受,讓他們通過歌曲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
董文華表示,針對幼兒園的孩子可選擇的歌曲範圍比較大,美中不足的是希望能多一些介紹傳統文化的歌曲,“比如說黃梅戲、京劇、川劇變臉,雖然孩子學不會,但是可以讓他們欣賞、瞭解,現在的孩子對傳統文化有好奇、感興趣,應該適當地創作一些弘揚傳統文化,又適合兒童演唱的音樂作品。”除此之外,她還建議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為孩子和老師搭建平臺,“有時候想找一首適合某個主題的歌曲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還要收費,希望平臺和歌曲版權方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更多的好歌走近孩子的世界。”
趙磊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在濟南市青少年宮負責兒童聲樂教學已經有十年時間,對於兒童歌曲的選擇、演唱,他給出了一些專業建議。一直以來,他為學生選歌的標準都沒有變,“要以正確的價值觀為主線,以培養孩子們的樂觀積極向上的性格出發。”他坦言,現在的兒童接觸很多電子產品,從中學到很多成人化的歌曲和演唱方法,對音樂教學工作帶來了一些挑戰,為了讓孩子喜歡上音樂,他的教學方法也會相應變化,“我們的課堂上不再只是大合唱形式,也會融入嘻哈、說唱的形式。”但要注意的是,兒童的聲帶還處於成長髮育階段,過多地演唱成人歌曲會導致聲帶小結、聲音嘶啞,而且音色不能恢復,“所以兒童還是要演唱專門的兒歌,才能更好地進行科學的發聲方法,不會使孩子的聲帶受損傷,歌詞和旋律也更能體現兒童的精神面貌。”
任夢瑩也進一步細化,建議為兒童選歌要把握幾個原則,“首先是內容積極向上的基礎上,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歌曲;第二,從專業角度來看,音域不易過寬、音程跨度較小。”另外在演唱中,她提醒家長,對於六七年級處在變聲期的孩子,要格外注意用嗓衛生,平穩度過變聲期。”
新黃河記者:任曉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