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珠海,剛剛跑出一個超級獨角獸

花朵財經原創


它一路高歌猛進。

成立僅4年,估值就達到了200億,甚至已經和中金公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正式啟動IPO進程。

估值勢如破竹

進入2022年以來,高景太陽能已經接連完成兩輪融資,而且每一次融資胃口都很大,估值更是勢如破竹。

2022年4月,高景太陽能宣佈完成16億元A輪融資。緊接著9月,高景太陽能又宣佈完成超25億元B輪融資。

兩輪融資過後,高景太陽能的估值也從110億元直接躥升到了200億元。

不到半年時間,高景太陽能幾乎實現估值翻倍,成為光伏行業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神奇的是,這家公司僅成立四年,於2019年7月在珠海成立。

而在高景太陽能的投資團隊中,還不乏IDG資本、中金資本、粵財基金、金石投資等這樣的知名投資機構。

一家成立不足四年的公司,何以獲得如此關照?

高景太陽能的亮點在於,主要聚焦高效大尺寸光伏硅片研發製造,而在創立後的三年裡,每年都有200億元左右的投資、簽約落地。

時間回到2020年12月,在2020澳珠企業家峰會上,珠海市國資委與高景太陽能共同簽署了總投資約170億元的光伏新能源項目投資落地合作協議,該協議涉及50GW光伏大硅片項目。

3個月後,高景太陽能再次出圈。

次年3月,子公司青海高景太陽能與新特能源及其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買賣協議書》,未來四年,青海高景太陽能將向新特能源購買原生多晶硅15.24萬噸,涉及總金額約219.44億元。

到今年5月,高景太陽能又與宜賓市人民政府、敘州區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將投建年產50GW直拉單晶硅棒和30GW單晶硅拉棒切片項目,總投資額高達220億元。

才剛成立不久,高景太陽能就能如此豪橫,接連拋出百億投資,站在高景太陽能背後的是珠海市政府。

保姆式服務

高景太陽能前身為珠海華髮實體平臺運營管理有限公司,2020年12月才更改為現名。

而若深究高景太陽能的前身,當時該公司的控股股東與當下高景太陽能的創立者之一是同一機構,即珠海華髮集團。

據瞭解,珠海華髮集團是珠海最大的綜合型國有企業集團。背靠珠海國企,高景太陽能算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據《珠海市金灣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3年-2020年)》全方位描繪了金灣區新能源產業從2013年10億元產值邁向2020年500億元產值目標的路徑。

直至今日,珠海市還在緊緊抓住以新能源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爆發期加速發展。2020年,珠海市新能源產業規上企業總產值達616.47億元。

在珠海錨定“產業第一”發展方向,並將新能源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產業集群之一的大背景下,高景太陽能是珠海重點推進的重大新能源產業項目,也是近年來珠海“以投促引”、產業招商的成功典範。

高景太陽能副總經理孫彬曾表示,“公司創建初期,珠海市政府把公司土地、廠房、水電等問題快速解決,其間各個環節,各政府部門、華髮集團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務,這裡是光伏企業能夠紮根成長的沃土。”

截至2021年,高景金灣項目營收27.83億元,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盈利”的目標,硅片產量位居行業第7名。到2022年一季度,硅片產量行業排名又上升到了第5名。

得益於良好的發展勢頭,高景太陽能預計,2023年產值將達到280億元,為地方納稅8億元;2024年產值預計350億元,納稅12億元。

截至2021年底,我國硅片產能主要廠家排名前五位分別為隆基股份(105GW)、中環股份(55GW)、晶科能源(28GW)、雙良節能(20GW)、上機數控(20GW)。

也就是說,如果高景太陽能50GW硅片產能全數投產,將成為僅次於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的硅片龍頭。如此一來,硅片領域將再出一個“巨無霸”。

聚集一批資深專家

企業發展能夠勢如破竹,除了坐擁雄厚資本和地方政府資源做盾外,還有著資深CEO的加持。

回顧2008年,當時徐志群進入到了光伏公司晶科能源任職。在晶科能源,徐志群一心致力技術攻關。

期間,他成功研發的漿料回收方法優於行業水平,被晶科能源採用後,將漿料的回收成本從5000萬元降至1000萬元,降幅達80%。

此外,徐志群還帶領團隊獲得了近50項發明專利,斬獲了無數榮譽。超凡的工作能力,在2019年徐志群也被升任晶科能源首席運營官。

不過到2020年11月,在晶科能源首席運營官位置僅近兩年後,徐志群便選擇了離開。並於12月,成為高景太陽能CEO,正式投身光伏行業創業浪潮。

據媒體報道,徐志群的離職對晶科影響很大,一方面是他從晶科能源帶走了至少十幾個人的團隊,從技術人員到管理人員。另外,在徐志群離職後,晶科能源和晶科科技兩家公司又有十餘位高層管理人員頻繁異動離職。

高景太陽能聚集了一批資深專家,成立之初,生產的182mm、210mm大尺寸硅片也都是業內領先的。

目前,高景太陽能自主研發的N型大尺寸硅片具有低功耗、高產出、高效率等明顯優勢;在硅片切割方面,厚度110μm工藝也達到成熟水平,在行業名列前茅。

值得注意的是,硅片大尺寸化進程正在加快。其中,166mm及以下尺寸佔比在不斷降低,182mm、210mm市場佔比則在快速提升,2021年182mm和210mm硅片尺寸合計佔比由2020年的4.5%迅速增長至45%。

據CPIA預測,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有望達230GW以上,按照1:1.2的容配比計算,對應硅片需求為276GW。

而根據財聯社信息,2022年底的全球硅片預計產能達到500GW,硅片或將成為光伏產業鏈中首先超配的環節。也就是說,行業將面臨供給過剩問題。

除此之外,在高景太陽能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其他硅片玩家們也沒有坐以待斃。

公開資料顯示,至2022年末,隆基綠能的規劃產能為150GW,TCL中環為140GW,協鑫科技、雙良節能則分別為50GW。

毫無疑問,在此背景下,高景太陽能唯有繼續下深功夫,繼續加大對技術層面的攻堅,保持自身產品的技術領先水平,或才是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