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寵交易有風險!非法買賣不能“脫管”

視頻加載中...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個性化的追求,寵物飼養市場日益呈現多樣化需求。寵物市場的交易範圍早已不限於貓、狗、魚、鳥等傳統動物,買賣飼養異寵已成為一股潮流,蜥蜴、蛇、蜘蛛、蜜袋鼯等都成為買賣對象,備受青睞。

據統計,去年,我國異寵飼養規模已佔寵物市場約四分之一,消費人群日益擴大,呈蓬勃發展之勢,可隨之帶來的風險隱患也在不斷增加。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驅使下,打著異寵交易的幌子,非法售賣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形成了捕獵、收購、販賣的黑色產業鏈條。

此外,很多異寵具有攻擊性,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構成一定威脅。2018年,有媒體報道,陝西省渭南市一名21歲的女孩,因為網購銀環蛇當寵物被咬後身亡。部分異寵還可能攜帶多種致病生物,影響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如北京海關曾截獲的火蠑螈、巨人蜈蚣、箭毒蛙等。

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將異寵寫入其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異寵交易與放生規範管理;5月起施行的新野生動物保護法,也明確要堅決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

對異寵非法交易整治刻不容緩,規範交易勢在必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治理:

1

異寵交易方式日趨多元化,網購平臺要履行職責。我國電子商務法規定,網絡交易平臺對其銷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負有審查管理義務,禁止違法商品交易,保障人身財產安全。因此,平臺企業要明確責任,對異寵交易的行為承擔起審查管理等職責,有效遏制非法交易的無序蔓延。

2

相關職能部門要嚴厲打擊異寵非法貿易,加大監管處罰力度。相關部門和網絡平臺之間應建立順暢、高效的信息互通機制,常態化開展執法培訓,築牢防範物種入侵防線。對於異寵交易,應建立起日常監管機制,讓養殖、運輸、防疫等每個環節都有規可循。同時,加強對線下交易場所的監督力度,及時查處非法買賣行為。

3

消費者要理性購買和飼養,不要跟風隨意購買、棄養異寵。很多商家雖聲稱所售異寵無毒無害、來源合規,但過度營銷、虛假廣告等亂象仍客觀存在,給消費者帶來各種風險。而且,無合法來源、無檢疫證明的異寵被棄養,還可能引發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導致生態系統環境遭到破壞。棄養危險性大的異寵,則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存在被追究刑事責任的風險。

人需要與動物和諧相處。是否飼養寵物是個人的事,但飼養什麼寵物卻不只關乎個人,至少還關乎生態環境、社會安全等。養寵物既然有法規可依,就要依法而養,特別是對隱藏在異寵經濟中的非法交易,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養出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