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山南坡竟然有這麼多歷史遺蹟 當地人知道的都不多

1907年蛇山城牆的角臺清晰可見(局部)




在武漢市蛇山南坡的顯山透綠工程中,闢出了一塊麵積達10公頃左右的綠地。在這個過程中,蛇山南坡先後顯現出了幾處既鮮為人知又彌足珍貴的歷史遺蹟。揭開這些塵封的歷史遺蹟,使蛇山歷史文化得以重新彰顯,並使蛇山南坡顯山透綠工程的文化特色錦上添花。蛇山,作為武漢這座歷史名山,重新擁有了自己的文化魅力。





古城牆基




早在2007年年初,蛇山明代古城牆基便驚現在世人眼前,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明初擴建定型後並延續了500多年的武昌古城,與南京、北京、西安等遺存的明代古城,是同一時期、同等規模的產物。當時的城牆基與城牆中部,一般是採用灰土拌合殘磚斷瓦進行夯築,外用城磚包砌。城磚砌築的粘結材料,是採用傳統的細幹石灰粉末與糯米漿一起放在石臼內打成糊,再與明礬水按比例拌合而成,其強度絲毫不遜於現代的水泥砂漿。


日前,有專家學者在蛇山考察古城牆基後提出:按1928年拆除武昌古城牆的時間計算,現在應該還能找到曾親眼見過或親手摸過蛇山這段古城牆與烽火臺的人證。如能找到的話,那麼明代古城牆基在蛇山東段之上的驚人發現,就人證物證相得益彰了。經多方查尋,筆者還果真尋訪到一位曾在少年時攀登過蛇山這段古城牆與烽火臺的老先生。

民間磚瓦收藏家劉文賦(右)在鑑定蛇山夯土基上的老城磚


這位老先生叫羅民傑,住在武昌糧道街180號。羅民傑1918年出生在武昌小東門內的水口關帝廟隔壁,所上的小學就是附近敬德社辦的學堂(即省立第21初級小學的前身),他一輩子都生活、工作在武昌老城區。現在,年已九旬的羅民傑老先生,身體硬朗,思維清晰,他對武昌古城牆的許多回憶如數家珍。

1936年武昌市街圖


據羅民傑先生回憶:“小東門朝南的城牆走向,是沿著水口關帝廟、華嚴庵、痘姥祠、百步梯(即登山臺階)、十盤亭的東側爬上的蛇山,當年上山的城牆就挨著現在省財政廳招待所的東邊一帶,城牆到了山頂再橫伸到東頭轉彎,然後順蛇山南坡下去與大東門連結。”


他說:“在蛇山上的城牆頂東頭,有個蠻大的圓臺子,臺子是用大城牆磚砌的,有兩人多高,臺子邊上有踏步可以上下,臺頂上蠻平展。據老輩人說,這圓臺子是個炮臺,也叫烽火臺。打仗時臺子裡頭還可以藏兵儲糧。我小時候總喜歡跟街坊的伢們一起,放了學跑上去放風箏,有時還在臺子裡頭玩躲貓。”



石碑及摩崖石刻



在蛇山南坡有處著名的古寺,那就是位於武珞路95號的武昌龍華寺。據史料記載,該寺開工興建於明成化二年(1466年),落成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歷史名著《儒林外史》中曾描述:“武昌省城有名的是一座龍華寺。龍華寺坐落在賓陽門(即今日俗稱的大東門)內,乃是個極大的叢林。”

龍華寺內景


20世紀90年代,武昌龍華寺殘存的歷史建築面積還有2100多平方米,可惜在興建龍華大廈時都被拆除了。今天所能見到的武昌龍華禪寺,乃是當代的一座新建築。但令人欣慰的是,這座新建的佛寺內,還保存了兩塊明代石碑。一塊因年代久遠,字跡大多已經剝蝕。而另一塊鐫刻著《重修龍華寺殿廊記》的石碑,保存較好,字跡清晰可辨。其碑文摘錄如下:


浮屠設像教以尊佛,而佛僧藉於居此,土木之工所由興也。故舍財之主,募緣之僧,相續為之經營。然後,厥功成斯寺之制:佛殿五,觀音殿、天王殿、山門各三,鐘樓一,東西廊舍四十有八,總二百六十四楹。……始於成化十三年,欽差鎮守湖廣司設監太監王大本新創。繼之者:御馬監太監劉邦詠,弘治十三年春為之重修。助之者……


承劉太監令也,工完於弘治十五年冬。巍然煥然佛僧……


弘治十五年壬戌十一月十五日立石,德安孫伯樂鐫石。


從以上摘錄《重修龍華寺殿廊記》的碑文中,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瞭解到武昌龍華寺的規模與一些歷史文化底蘊。


蛇山南坡上還有三處摩崖石刻。


古龍華寺景點之一的“小石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江夏縣誌》記載:“蛇山南坡有崖如壁,崖下有小潭,水甘清冽,此即小石泉。”現在,小石泉三字只剩下“石”字的一半和完整的“泉”字,落款只剩下“……五月十日”、“鄭……”,其潭水今已乾涸。

小羅浮摩崖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程文勳題刻的“小羅浮”。當年,蛇山南坡有巨石清泉,意境幽壑。因此,在小羅浮三字附近還有道教名勝“東陽洞”與“爛柯”摩崖石刻。《江夏縣誌》記載:“爛柯石刻在高觀山之陽,石上刻爛柯二字,下雕棋枰。俗傳樵叟睹弈忘歸故事。”


原來這裡是傳說中的樵叟在蛇山南坡觀北斗金星奕棋的地方。往西還有呂祖閣、黃鶴樓,往東亦有長春觀、東嶽廟。由於此地道風濃郁,廣東文人程文勳特花錢在此製作了“小羅浮”摩崖石刻,寓江南蛇山有嶺南羅浮山之意境(嶺南羅浮山在今廣東博羅縣東江之濱,道教稱其為第七洞天與第三十四福地。相傳東晉葛洪曾在羅浮山修道煉丹,宋代白玉蟾曾在羅浮山演道授徒)。


現在,“小羅浮”摩崖石刻保存完好,摩崖之下尚存一泓池水。而東陽洞與爛柯摩崖石刻,還未發現其蹤跡。


蛇山南坡還有“梅嶺”摩崖。

梅嶺石刻


有人說“梅嶺”二字也是程文勳的大作。也有人說“梅嶺”二字是程文勳的同事或朋友中的江西文人所題。其理由是:道教勝地梅嶺在江西南昌,原名叫飛鴻山。相傳在西漢時,南昌尉梅福曾棄官在飛鴻山修道,故飛鴻山被後人稱為梅嶺,以紀念梅福。


“梅嶺”二字摩崖石刻也保存完好,但遺憾的是沒有發現作者的任何題款。




歷史建築



在顯山透綠工程的區域內,抱冰堂與湖北省立圖書館舊址兩處歷史建築,是已經命名掛牌的文物保護單位。除此之外,該區域內其實還有幾處非常珍貴的歷史建築,它們至今仍藏在深閨人未識。


抱冰堂


一是民國初年的忠烈祠,位於蛇山抱冰堂東側。該建築系由晚清的“十桂堂”改建而成,內供奉辛亥首義陣亡將士牌位。20世紀60年代,這裡被改為首義公園報刊閱覽室。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裡又被改為園林局辦公室。目前,晚清十桂堂的石鋪堂基尚存,其房屋東頭還俯臥著兩塊當年的大石碑。

省圖內牆碑之一


二是抗日陣亡將士表烈祠舊址,位於湖北省圖書館東邊。


這座表烈祠由牌樓、甬道、神階、旗杆、主樓、翼樓等組成,其牌樓、主樓、翼樓均為傳統的琉璃瓦斗拱飛簷風格,磚混結構。其甬道、神階、望柱、抱鼓等,均採用了花崗岩石料。該建築整體給人的感覺是莊嚴肅穆,古樸雄偉。


1947年7月7日這天,在紀念七七事變10週年期間,地方當局組織數萬民眾,為抗日陣亡將士靈位入祀。各政要率奉安隊伍,首先從武昌中正路的民眾教育館(今武昌解放路的人民電影院處)啟靈出發,經司門口走胡林翼路(今民主路),穿過武昌路的蛇山洞,最後到達熊廷弼路(今武珞路)的表烈祠,為烈士靈位恢復入祀舉行了隆重的奉安祭典。沿途萬人空巷,鞭炮聲不絕於耳。


表烈祠主體建築


抗日陣亡將士表烈祠舊址後成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招待所,翼樓被拆除改建成新房,其餘建築基本保留。


三是位於武珞路51號的李書城公館舊址,今尚存中式門樓與西式主樓等。該舊址磚木結構,落成於民國早期,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


李書城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的哥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會址,就是李書城私人的房產。李書城既是辛亥革命的先驅者,又是同盟會的創始人之一,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位農業部長。


李書城故居


該公館舊址後分配給湖北省水產公司,成為員工宿舍,其歷史建築風貌保存較好。

四是位於武珞路43號的李之龍舊居,今尚存主體建築。該舊居風格為中西合璧式,磚木結構,落成於民國早期,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其建築內部改動較大。


李之龍7歲隨父從沔陽到武昌讀書,1921年12月在武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任海軍局政治部少將主任,後兼任中山艦艦長,代理海軍局局長。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將其逮捕,至6月獲釋後,參加北伐戰爭。北伐軍攻佔武漢後,李之龍任中央人民俱樂部主任,兼任血花日報社社長和現代劇社社長。1928年2月6日,李之龍從日本經香港到廣州,遭國民黨當局逮捕,8日在廣州被殺害,年僅31歲。


五是位於武珞路61—3號的高亞鵬公館舊址。該舊址為西式小洋房,具有建築藝術價值,落成於20世紀30年代,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其歷史風貌保存較好,現為省財經學院的員工住所。


六是位於武昌龍華寺東側的徐旨乾公館舊址。該舊址為西式小洋房,具有建築藝術價值,落成於1933年,建築面積217.25平方米。現在,其建築主體保存尚好,但瓦面、門窗、地板等已經拆除。(編者注:蛇山南坡的歷史遺蹟,都已進入武漢市歷史文物的保護範圍內。原李書城公館、高亞鵬舊居、徐旨乾公館,都將得到保護並得到充分利用)


透綠透出的徐旨乾故居


七是徐旨乾公館的防空掩體舊址,該舊址建於抗日戰爭初期,是一座形體非常特殊的鋼筋混凝土防空設施。



本文摘選改編自《百姓發現》

作者:劉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