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知名作家馬伯庸來到南寧做客新華書店23號店,此次來到南寧是為其新書《長安的荔枝》做籤售,並與廣大讀者們一起探討歷史中的大與小。在圖書分享環節中,馬伯庸表達了對廣西米粉的喜愛“無論是螺螄粉、老友粉還是桂林米粉,我都特別喜歡吃,有米粉情節。”

當天下午3點,作家馬伯庸現身活動現場,頓時引起現場讀者觀眾的歡呼。現場座無虛席,許多讀者沒有座位,站在後排,大部分人手中都捧著馬伯庸的新書《長安的荔枝》,許多人甚至一次性購買了馬伯庸的全套作品。

馬伯庸是一位80後作家,是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得主。馬伯庸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作的譜系”,致力於對“歷史可能性小說”的探索。代表作:《長安的荔枝》《大醫》《兩京十五日》《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風起隴西》等。

活動現場,馬伯庸與讀者們分享了《長安的荔枝》創作靈感來源,並在互動交流環節中講述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難點與趣事。
在唐朝,嶺南的新鮮荔枝,是如何越過五千餘里崎嶇路途,在短短三日的保鮮賞味期內,到達長安城的呢?史書鮮有記載,馬伯庸大開腦洞,他以此為基礎,寫出了一個拼盡全力做項目的大唐李善德。馬伯庸表示:“當時正好我在教兒子讀詩,教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兒子就問我荔枝怎麼運過來的?我忽然就在想,所有人都關注‘妃子笑’,但是‘一騎紅塵’很少有人知道這背後的艱辛。這本書對我來說和其他書不太一樣,當時靈感勃發,所以花了11天一口氣把它寫完”。

關於創作中的歷史考證,馬伯庸向930記者表示:“我覺得一方面是讀大量的文獻,但最重要的是去到各地的古蹟景點、博物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更好地激發你對於這段歷史的想象,如果這段歷史你缺少想象,實際上就沒有去創作的意義了。”馬伯庸強調,他的作品遵循一個原則,即“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所謂‘大事不虛’,就是要有尊重歷史的態度。‘小事不拘’,是指在遵循歷史邏輯的前提下天馬行空。比如虛構的某一件事符合某一歷史時期的科技條件和當時人們的社會規則。

談及讀者們關心的《長安的荔枝》影視化的進展,馬伯庸介紹:“《長安的荔枝》電視劇版和電影版,目前都在進行改編當中,包括新出作品《大醫》,也在進行前期的開發工作。”
記者: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