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1、管錢的財政制度能夠幫助國家實現戰略目標。
錢是調動人力、分配資源的最佳媒介,國家作為一個龐大的機器,也需要錢來充當它的血液。國家通過制度將錢分配到最合適的地方去,讓錢形成更大的社會效益。國家用錢、賺錢、分錢的制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財政制度。
一個國家是否繁榮富強,既要看市場中的企業是否在國際領域中掌握主動權,也要看一國的財政制度是否有助於一國實現戰略目標。
2、財政體制改革的主線一直是圍繞著創造收益和分配收益展開的。
長久以來,我國的財政制度是地方政府籌錢,上繳部分給中央政府,剩下的作為自己的經費。這種制度叫做“保障上繳,經費自籌”的財政包乾制度。
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分權與集權的制度框架中,地方政府是兒子,中央政府是爸爸。關於錢的一系列問題,兒子和爸爸都會通過財政制度來協商規定。
它們之間關於錢的問題有三類,分別是:
(1)賺錢與花錢的責任該怎麼劃分?比如規定最能賺錢的可以花錢多,還是花錢多的最需要去賺錢?
(2)賺錢了怎麼分?中央從地方政府獲得的錢是多少?地方政府自己留多少?
(3)兒子向爸爸要補貼。誰有資格得到中央政府爸爸的轉移支付?
財政體制改革的主線一直是圍繞著創造收益和分配收益展開的。這和我們的社會發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社會發展是圍繞著經濟效益的增長和經濟效益的分配不斷進步的。
3、財政制度的變革歷史將中國政府逐漸公司化。
從地方政府的視角來看,財政制度安排自己怎麼去賺錢、上繳多少錢給中央、自己怎麼通過一些手續獲得財政補貼、又是怎麼得到中央的批准去花錢。
從中央政府的視角來看,財政制度是激勵地方政府怎麼去高效率地賺錢,怎麼合理地獲得他們賺錢的一部分又不至於打壓他們賺錢的積極性,最後還要考慮給哪些地方政府補貼、規定他們怎麼花錢去完成經濟發展任務。
在我國進行工業化、城鎮現代化的過程中,經濟發展是各個地方政府的頭等大事,財政制度的存在使得各個地方政府對於賺錢、分錢、花錢這件事越加敏感。
財政制度的變革歷史將中國政府逐漸公司化,經濟發展是中國政府的前提目標,而跟經濟無關的目標比如公共服務等,都是次要的。
4、錢袋子財政局局長是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GDP錦標賽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目標與幹部的政治仕途進行著深度地綁定,這意味著財政制度的任何一絲細微變動,都將極大地影響幹部的行為動機,進而影響地方的發展。
在一個縣城裡,錢袋子財政局局長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為對於經濟發展相關的指標它都有一定的影響,這關乎到縣政府一把手的政績。
5、辦好一件事要獲得事權和財權的雙重批准。
我國對於財權的約定是隨著現實發展的變化不斷調整的。
財權和事權是權力的一體兩面,“花錢辦事”這個極其普通的道理在國家政權體制內直接變成了中央和地方的雙重契約——財政制度和事權制度。
要辦好一件事,除了得到上級領導的政策支持,獲得事權的批准,即領導認為你有資格辦這個事情。同時,你也要得到財權的配合,要有錢去籌辦資源辦好事情。
6、現在最為核心的問題是財政制度花錢的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處於資本過度稀缺的狀態,地方沒錢,中央更沒錢,兒子和爸爸都是一窮二白。
但是在一個個特區政府“只要政策,自己籌錢”的思想引導下,兒子們率先開始自立更生,開發自有的資源去獲得錢。有的吸引外資來得到錢,有的通過土地等資源來獲得錢。
有錢後,兒子們花錢辦產業、搞發展,錢越掙越多。兒子把掙的錢反哺給爸爸,爸爸再通過這些錢來辦一些長遠的大事,比如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自此,兒子和爸爸,不再一窮二白,大大地有錢了。
但是,發展到現在,我國已經成為了資本過剩的國家,除了政府以外,市場也處於錢過多的狀態。
所以,現在最為核心的問題不是財政制度賺錢的問題,而是政府和市場該怎麼把多餘的錢花出去,讓錢形成實際的財富,供老百姓受益,即財政制度花錢的問題。
以前我們把錢放在房地產、互聯網、基建領域,現在這些地方都存不了錢了,也形成不了更多的實體效益,下一步我們的錢是放在哪兒呢?是金融?新能源?數字經濟?還是鄉村振興?或者是其他的地方?
對財政制度的探討分析,本質上對我國汲取資源、分配資源能力的分析,如果對我國的財政制度認知不清晰,也難以明白政府的動機、行為,自然也無法知道整個社會的趨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