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只知道
內蒙古羊肉、新疆羊肉和寧夏灘羊
那你絕對落下了山西!
山西人對羊肉的愛
就是把它做成“七十二變”
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羊肉美食~

▲ 山西羊肉美食地圖
羊雜、羊湯、涮羊肉、烤羊肉
羊肉蒸餃、羊肉火燒、羊肉燒麥
……
熱乎乎的羊肉美食
總有一種能溫暖冬季的寒冷

右玉鹽煎羊肉——“一隻羊半碗水”
好的羊肉關鍵在於當地環境,在右玉的草地上,各類藥草豐富:板藍根、黨參、黃芪、黃芩、甘草等等,人們說右玉的羊兒“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所以肉質自然明顯優於其它羊。

按照“一隻羊半碗水”的比例進行煮制,其他全靠其自身的水分和油分浸出來隨鍋煮肉,肉越多反而需要的水越少。肉煮熟後,再用鹽和大蔥翻炒,其它調料一律不用,以保持右玉羊肉的原汁原味。

如此烹製成功的“右玉鹽煎羊肉”香氣四溢,令聞者垂涎欲滴。觀之,色澤鮮嫩焦黃,肉塊有型有樣。食之,鮮美爽口,肥而不膩,百吃不厭。

岢嵐柏籽羊肉——“肉中人參”
柏籽羊產於岢嵐山區,這裡滿山遍野生長著古老的柏樹林,放牧在此的羊兒就以柏籽、柏葉和漫山的中草藥為食,“柏籽羊”因此得名。“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不腥不羶”是柏籽羊的三大特徵。

用柏籽羊肉做成的肉菜、肉餡不羶不膩,令人回味無窮。而且柏籽羊肉除具有一般羊肉所含的營養成分外,還含有8種人體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能調血理氣、安神補心,有“土人參”“補心丸”的美稱。

在岢嵐城鼓樓邊上,有條“柏籽羊一條街”的美食街,這裡常年飄著柏籽羊肉的香味,家家都是烹飪羊肉的行家,或燜、或燉、或炒、或清蒸。

魚羊包——“魚”“羊”為鮮
什麼是“鮮”?魚羊為鮮!一個“鮮”字可謂縱橫南北,北方人愛吃肉,南方人愛吃魚,但都離不得一個“鮮”字。可見魚肉和羊肉的組合,那怎一“鮮”字了得。在晉中榆次就有一種叫“魚羊包”的美食。

用魚和羊一起做菜,味道不僅能互補,還有獨特的鮮濃味道與營養。魚羊包就是用新鮮魚肉、羊肉、秘製老湯和多種佐料製作而成的包子,味道鮮美、堪稱一絕。

羊象徵著吉祥、魚象徵著富裕,人們常常用年年有餘、喜氣洋洋來形容生活的幸福和吉祥,所以品嚐魚羊包也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羊肉蘸莜麵——“天作之合”
在晉西北人的隆重場合“羊肉蘸莜麵”是一道必吃的“硬菜”!羊肉的醇香和莜麵的淡素交織在一起,堪稱“天作之合”!

薄薄的莜麵片捲成了一個個小圓筒,整齊的碼在籠屜中,大火蒸十多分鐘,同鍋再蒸一盆羊肉湯。揭開鍋蓋的一瞬間,莜麵、羊肉的混合香氣叫人忍不住食慾大振,一頓絕美的莜麵飯就成了。

難怪在山西寧武一帶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寧武好茶飯,羊肉蘸莜麵,加點山藥蛋,誰吃誰稱讚”,可見羊肉蘸莜麵名不虛傳!

小店犧湯—— “六月犧湯賽人參”
犧湯是流行於太原市小店區、晉源區的一種風味美食,大多數人聽到“犧湯”一時並不清楚這是怎樣一種“湯”,其實簡單來說,小店犧湯就是 “全羊湯”。

說來小店犧湯還和古代祭祀有關,相傳在小店、晉源一帶,先民每年在六月初六都會舉行祭祀上天的活動,感謝上蒼的給與、盼望來年的風調雨順。羊是祭祀的五牲之一,而祭祀的五牲稱作犧牲,“犧湯”的稱呼就源於此。

祭祀中要舉行獻羊儀式,所獻的羊都是經過挑選的羯羊,祭祀結束後羯羊被製作成湯食,分享給在場的人們。而如今,小店犧湯已經成為了一道地方名吃,重要活動、節日慶典、老人祝壽、孩子滿月都要喝上一碗。

羊頭搗蒜—— 極具“草原風格”
乍一聽“羊頭搗蒜”的名字會認為是用羊頭來搗蒜吃,其實“羊頭搗蒜”就是蒜泥涼拌羊頭肉。羊頭搗蒜相傳是牧民在日常烹飪當中流傳下來的菜式,蒜香濃郁,微酸可口,是羊肉菜餚中的佳選。

羊頭搗蒜中需要的羊頭肉採用的是羊頭中最鮮美的肉,經過廚師精心烹製後,放置在羊頭骨中,雖然羊頭肉是主角,但是將羊頭肉的鮮美展現的淋漓盡致的是大蒜的功勞,在蒜泥辛香味道的加持下,羊肉的羶味得以消除。

樸素的羊頭搗蒜,用簡練的烹飪手法,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這正是大多數傳統美食歷盡繁華過後,所呈現出“素面朝天”的優雅姿態。
作為山西冬季美食界的佼佼者
羊肉讓山西人的冬夜
一餐回溫
山西人也開動大腦
傳承和創新出羊肉無限的吃法

▲ 羊雜粉湯

▲ 羊肉燴麵

▲ 頭腦

▲ 羊雜割

▲ 羊肉火燒

▲ 羊肉胡卜

▲ 醋澆羊肉

▲ 銅鍋涮羊肉

▲ 烤羊肉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