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患者該如何吃,中國食養指南給出8點建議

近30年來,我國高脂血症患病率明顯增加。《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脂血症總體患病率高達35.6%,造成嚴重的疾病負擔。


高脂血症危險因素多與不合理膳食相關,如過量的飽和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攝入等。健康生活方式干預是全球公認的高脂血症防治策略。


為輔助預防和控制我國人群高脂血症的發生發展,改善高脂血症人群日常膳食,提高居民營養健康水平,發展傳統食養服務,根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 年)》和《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 年)》相關要求,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頒佈了本指南。


高脂血症定義與分類


血脂異常,俗稱高脂血症,通常指血清中總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實際上,血脂異常也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在內的各種血脂異常。


根據空腹靜脈血清檢測指標將血脂異常分為4種:高膽固醇血癥(總膽固醇,TC≥5.2mmol/L)、高甘油三酯血癥(甘油三酯,TG≥1.7mmol/L)、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4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mmol/L),當上述血脂指標一項及以上異常則可診斷為血脂異常。


從臨床實用角度,可將血脂異常分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混合型高脂血症,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


食養原則和建議



1
吃動平衡,保持健康體重


高脂血症人群:在滿足每日必需營養需要的基礎上,通過改善膳食結構,控制能量攝入,維持健康體重,減少體脂含量,有利於血脂控制;尤其對於超重和肥胖人群應通過控制能量攝入以減重,每天可減少 300~500kcal 的能量攝入。


體重正常的人群:保持能量攝入和消耗平衡,預防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人群:通過改善膳食結構和增加運動,實現能量攝入小於能量消耗,使體重減少 10%以上。


對於高脂血症患者,除部分不宜進行運動人群外,無論是否肥胖,均建議每週5-7次體育鍛煉或身體活動,每次30分鐘中等及以上強度身體運動,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爬山和球類運動等,每天鍛鍊至少消耗200kcal。


對於穩定性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先進行運動負荷試驗,充分評估其安全性後,再進行身體活動。


運動強度宜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以運動後第2天感覺精力充沛、無不適感為宜。


2
調控脂肪,少油烹飪


限制總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是防治高脂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


脂肪攝入量以佔總能量20%-25%為宜,高甘油三酯血癥者更應儘可能減少每日脂肪攝入總量。


①飽和脂肪攝入量應少於總能量的10%(高膽固醇血癥者應低於總能量的7%)。

②高脂血症人群膽固醇每日攝入量應少於300mg,而高膽固醇血癥者每日膽固醇攝入量應少於 200mg。少吃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腦和動物內臟等。

③反式脂肪酸攝入量應低於總能量的1%,即每天不宜超過2g,減少或避免食用部分氫化植物油等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④適當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特別是富含n-3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高脂血症人群食物製作應選擇少油烹飪方式,減少食品過度加工,少用油炸、油煎等多油烹飪方法,多選擇蒸、煮等方式。


3
食物多樣,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攝入充足


在控制總能量及脂肪的基礎上,選擇食物多樣的平衡膳食模式,食物每天應不少於12種,每週不少於25種。


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應占總能量的50%-60%,以成年人每日能量攝入1800-2000kcal為例,相當於全天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在225-300g之間。在主食中應適當控制精白米麵攝入,適量多吃含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如全穀物、雜豆類、蔬菜等。膳食纖維在腸道與膽酸結合,可減少脂類的吸收,從而降低血膽固醇水平。同時,高膳食纖維可降低血胰島素水平,提高人體胰島素敏感性,有利於脂代謝的調節。推薦每日膳食中包含25-40g膳食纖維(其中7-13g水溶性膳食纖維)。


多食新鮮蔬菜,推薦每日攝入500g,深色蔬菜應當佔一半以上。新鮮水果每日推薦攝入 200~350g。


蛋白質攝入應充足。動物蛋白攝入可適當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魚蝦類、去皮禽肉、瘦肉等;奶類可選擇脫脂或低脂牛奶等。應提高大豆蛋白等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入,每天攝入含25g大豆蛋白的食品,可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4
少鹽控糖,戒菸限酒


高脂血症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為預防相關併發症的發生,要將血脂、血壓、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高脂血症人群膳食除了控制脂肪攝入量,還要控制鹽和糖的攝入量。培養清淡口味,食鹽用量每日不宜超過5g。同時,少吃醬油、雞精、味精、鹹菜、鹹肉、醬菜等高鹽食品。限制單糖和雙糖的攝入,少吃甜食,添加糖攝入不應超過總能量的 10%,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癥者添加糖攝入應更低。


高脂血症人群生活作息應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勞逸結合,睡眠充足,戒菸限酒,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完全戒菸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菸,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並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研究證明即使少量飲酒也可使高甘油三酯血癥人群甘油三酯水平進一步升高,因此提倡限制飲酒。


5
因人制宜,辨證施膳


中醫食養總則為“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即虛者用具有補虛作用的食藥物質與食養方,實者選用具有祛邪作用的食藥物質與食養方。


根據高脂血症人群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職業等不同特點,辨別不同證型,綜合考慮膳食搭配的原則,給予個性化食養方案,以達到精準施膳的目的。長期過量食用油膩和甘甜的食物能夠使人產生內熱、胸腹脹滿,導致肥胖,引發各種疾病,高脂血症人群尤應注意。飲食不可過燙、過涼,要做到寒溫適中,規律進食,勿飢飽不均。


6
因時制宜,分季調理


在四時節律的影響下,人體血脂水平會存在一定差異,針對不同季節的特點,食養有不同的要求。


春季,膳食應當以護陽保肝為主,多食時令蔬菜(如芹菜、蘆筍等),可適當食用具有疏肝理氣、養肝清肝作用的食藥物質,如佛手、生麥芽、菊花等。注意忌過食寒涼、黏滯、肥膩之物。

初夏,膳食當以益氣清心為主,可適當食用鴨肉、魚類、兔肉、小麥、綠豆、豆腐及時令蔬菜瓜果。

長夏,膳食應以清利溼熱、健運脾胃為主。長夏所食之物應清淡,少油膩,要以溫食為主。適當食用健脾化溼作用的食藥物質,如橘皮、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萊菔子等。

秋季,膳食當以滋陰潤肺為主,可適當食用具有滋陰作用的食藥物質,如桑椹、黑芝麻、

烏梅、百合等。秋燥易傷津耗液,故秋天應少吃辛辣、煎炸、油膩及熱性食物。

冬季,冬月可適當食用羊肉等性質偏溫的食物,以及具有滋陰補腎作用的食藥物質,如枸杞子、黃精、山茱萸等。冬天應忌食生冷之物,以防陽傷而生寒。


7
因地制宜,合理搭配

(1)北方地區


該地區高脂血症人群可多食新鮮蔬果、魚蝦類、奶類、豆類,控制油、鹽攝入量,減少醃製蔬菜的攝入;同時可適當食用具有祛溼、化痰的食藥物質,如橘皮、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萊菔子、山楂、桃仁、沙棘等。


(2)南方地區


該地區高脂血症人群應控制油、鹽攝入量,適量增加粗糧攝入,如紫薯、玉米、黑米、大麥、青稞等;同時可適當食用具有祛溼化痰、益氣健脾作用的食藥物質,如人參、白扁豆、薏苡仁、山藥、大棗、麥芽、茯苓等。


(3)西北地區


該地區高脂血症人群在蛋白質攝入充足的條件下,適當減少牛羊肉的食用(可由去皮禽肉、魚、蝦、蛋等代替);多食蔬菜和水果;同時可適當食用具有滋養肝腎陰津作用的食藥物質,如枸杞子、桑椹、菊花、黑芝麻、百合、烏梅、決明子等。


(4)青藏地區


建議該地區高脂血症人群多食用去皮禽肉、魚等動物蛋白,並補充優質的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等,同時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


8
會看慧選,科學食養,適量食用食藥物質


對於高脂血症人群,可通過看標籤來選擇適合的食品,滿足營養需求,例如通過看營養標籤選擇脂肪含量低的食品,同時瞭解食品中能量和相關營養成分的含量,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以及鈉等,做到科學合理選擇。


可適當多吃富含植物甾醇、多糖等植物化學物的食物,如大豆、洋蔥、香菇以及深色蔬果等,每日可攝入 2g 左右植物甾醇。


一些食藥物質能調節血脂水平,高脂血症人群適量食用,可以起到輔助降低血脂的作用。


已知對某種食藥物質過敏者,正在服用某些藥物與食藥物質有禁忌時,應在醫師、執業藥師及營養指導人員等專業人員指導下使用。


成人高脂血症人群的食物選擇


表2 成人高脂血症人群推薦食物名單


常見食物交換表


表3-10 根據不同類別食物的營養特點,列舉了8類食物的換算量,使用者可參考食物交換表和食譜示例,相互交換、合理搭配。


表3 谷、薯類食物等量交換表(90kcal)


表4 蔬菜類等量交換表(90kcal)


表5 水果類等量交換表(90kcal)

表6 肉類等量交換表(90kcal)


表7 堅果類等量交換表(90kcal)


表8 大豆、乳及其製品等量交換表(90kcal)


表9 調味料類的鹽含量等量交換表(2000mg 鈉或 5g 鹽)


表10 能量相當於 90kcal 油脂分類參考表


成人高脂血症食養指南(2023年版). 2023-1-12.